我國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成效綜述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題:
激發文化發展活力 譜寫文化繁榮樂章
——我國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成效綜述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文化戰線科學區分文化單位性質,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把推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作為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嚴格標準、規范程序、真轉真改,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取得顯著成效。
10年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重現生機與活力,文化生產力被激活,文化產業異軍突起,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大踏步前進
“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是很多文化單位的驕傲,因為他們曾經輝煌。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逐步建立,這些國有單位在原有體制機制下磕磕絆絆地前行。
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志。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啟動,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的同時,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要求,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大幕徐徐拉開。
這是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份成績單:
2005年,四川新華發行集團聯合其他5家企業,發起組建了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兩年努力,2007年5月底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
上市后的新華文軒實現了從單一圖書發行向出版發行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的跨越。2011年新華文軒資產總額達77.6億元,比上市前增長210%;其中凈資產增長了249%。
四川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龔次敏說:“改革讓企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當初不改革,新華文軒、新華發行集團有可能現在在生存線上掙扎,早改早主動、早改早受益。”
改革激發了企業文化發展的活力,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步伐正大踏步前行。截至2012年9月10日,全國承擔改革任務的580家出版社、3000家新華書店、850家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單位、57家廣電系統所屬電視劇制作機構、38家黨報黨刊發行單位等已經全部完成轉企改制。
全國2102家承擔改革任務的文化系統國有文藝院團(不含保留事業體制院團)已有2092家完成和基本完成轉企改制、撤銷或劃轉任務,占總數的99.5%。
地方1177家首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中,1147家已完成和基本完成轉企改制,占總數的97.5%,其余30家正在按已批復方案積極實施。
中央和地方的應轉企改制的重點新聞網站中,80%以上已完成和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其他網站將按計劃在2012年底完成全部改革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法人6950家,核銷事業編制近29.4萬個,培育了一大批合格文化市場主體,國有文化單位的活力和競爭力極大釋放,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和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