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論員:建設轉型中國的精神家園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新華社評論員)胡錦濤總書記在“7·23”重要講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黨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積極回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說明,加強文化建設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深遠。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全面推進各項文化事業發展。十年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豐碩成果和顯著成效,文化事業和文化市場日益繁榮,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先進文化相映生輝,為城鄉億萬人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當今中國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等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消費。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樣,對文化產品的品質要求更高。不僅如此,改革創新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也要求各行各業管理者、從業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面對國家建設和人民文化生活需要,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加快我國文化建設步伐,為轉型中國打造美好的精神家園,任務繁重而緊迫。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與科技結合更加緊密。占領文化發展制高點,擁有強大的軟實力,對我們在未來競爭中贏得主動至關重要。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維護國家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須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旗幟,盡快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
建設轉型中國的精神家園,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黨領導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符合國情、順應時代的文化發展道路。我們要按照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價值,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努力從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新鮮養分,全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建設轉型中國的精神家園,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統領當代中國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使各項文化事業發展始終以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政府主導下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并在財力投放上適當向文化發展落后地區和領域傾斜,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著眼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和內容形式創新,不斷增強文化活動、文化產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增強公民誠信意識、責任意識,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建設轉型中國的精神家園,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建設轉型中國的精神家園,必須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文化要引領風尚,文化工作者必須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改革創新中增強本領。要善于把繼承與創新有機統一起來,使文化發展始終擁有源頭活水和強大動力。要更加重視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努力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讓我們以百倍的信心承擔起歷史責任,打造轉型中國的精神家園,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努力奮斗。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