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奏響文化發展的時代凱歌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的文藝創作進入了一個創新發展的新時期,黨和政府對文藝創作更加重視,經費投入不斷加大,創作環境寬松和諧,藝術家心情舒暢,創作激情熱情高漲,文學、影視和舞臺藝術創作得到持續、健康發展,文藝創作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喜人景象。十年間,優秀作品持續出現,文藝創作水平整體提升,無論是思想內涵范疇的題材概括、主題表達、精神境界,還是藝術表現范疇的敘事藝術、結構布局、人物塑造、藝術呈現等,都充分展現了當代文藝創作在主題內容、風格樣式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且很多作品十分注重藝術質量的提升,在重大題材和現實題材創作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為歷史剪影、為時代作傳、為人民立言,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優秀文藝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礎。
文學領域新風撲面
文學界普遍把邁入21世紀的中國當代文學稱為“新世紀文學”。這樣的命名不只是一種時間的標識,還包含著對中國文學創新突破的期待。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中國文學真可謂邁入了文學的“新世紀”,各種文學體裁百花齊放,尤其是長篇小說,年產量從1000部左右增長到4000余部,藝術上也不斷深化。各種文學現象層出不窮,底層文學、網絡文學、非虛構文學等拓展豐富著中國文學版圖。新人新作大量涌現,“70后”成為文壇的中堅力量,“80后”“90后”創作充滿活力……
國盛文興。文學乃一切藝術之母,中國又是文學大國,黨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視文學發展。近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作家協會團結各民族作家,謳歌時代,貼近群眾,深入生活;積極為作家服務,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重視作家隊伍建設,扶持文學新人;激發文學出版和文學期刊活力,重視新媒體文學;重視文學評獎和文學批評;推動中外文學交流,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中國文學……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給新世紀的中國文學注入強大的活力,使人們看到了中國文學愈加成熟、自信地融入世界文學之林的嶄新形象。
十年來,中國作協共發展會員4014人,目前中國作協會員總數共計9488人。其中,青年作家和少數民族作家均占有一定的比重:青年作家占42%,少數民族作家占13%。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中國作協會員。港澳臺地區也都有作家加入中國作協。此外,在網絡文學不斷繁榮發展的背景下,中國作協吸納了多位網絡作家入會。
十年來,中國作協及其各團體會員積極組織廣大作家深入生活,為作家積累創作素材提供條件。在我國舉辦的各項重要活動中,在國家重點項目建設中,在面臨重大自然災害時,總能看到作家們激情投入的身影。從2010年開始,中國作協開始實施“作家定點深入生活”制度,鼓勵作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奉獻出真正反映基層實際的優秀作品。
2002年4月,在中宣部的指導下,中國作家協會在魯迅文學院創辦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十年來,已舉辦的17屆高研班共有863名學員圓滿結業,許多學員已成為頗有影響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其中已有20余人獲得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二屆少數民族高研班,55名學員分別來自我國55個少數民族,標志著我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發展和少數民族作家隊伍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十年來,中國作協先后頒發了三屆茅盾文學獎和三屆魯迅文學獎,影響日益廣泛。《張居正》《秦腔》《你在高原》等一大批膾炙人口、足以代表中國當代文學最高水平的優秀作品先后獲獎。中國作協通過修改評獎條例和細則等一系列舉措,加大評獎的公平度和透明度,提升著這兩個文學獎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十年來,又有許多新的文學獎項設立,如《北京文學》獎、郁達夫小說獎等。此外,駿馬獎、冰心散文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全國兒童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等獎項也發揮著各自的影響力。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對外文學交流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十年來,中國作家協會積極組派作家代表團參加一系列的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主賓國活動,共組織作家百人團前往參加文學交流,盛況空前。自2009年起,中國作協還先后在境內外舉辦大型文學論壇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中美文學論壇、中法文學論壇、中德文學論壇、中西文學論壇、中意文學論壇、中澳文學論壇和中日韓三國文學論壇。此外,《人民文學》雜志在2011年底正式推出了英文版,面向海外發行。
2011年11月22日至25日,第九次文代會、第八次作代會在京召開,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對文學藝術家們提出了殷切希望,號召文藝工作者們要“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奮力開創文藝發展新局面,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相信中國作家們會不負期望。中國文學的未來十年,同樣值得期待。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