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歷史關上的門——訪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
馮驥才
因為在北京畫院舉辦“四駕馬車——馮驥才的繪畫、文學、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展,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方能夠在北京持續待上十余天。然而就是這十余天,每日工作也安排得滿滿當當,這一點記者是十分清楚的。所以,當記者在9月15日晚十點半提出第二天專訪的要求時,心里并未抱什么希望。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助手很快回電說,馮先生已將第二日上午的原定日程作了修改,給記者騰出一個小時采訪的時間。
9月16日上午9點整,記者敲響北京某賓館1918號的房門。開門的正是馮驥才。“歡迎,歡迎!”很熱情。“《光明日報》記者的采訪,我一定要接受的。”還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兩天你在頭版頭條登的那篇保護老建筑的文章了,不少文物界的朋友跟我提起,大家都很欣賞,認為有力度啊。”拿出9月13日的本報,他指著《老建筑,別都拆了》一文贊不絕口:“寫得很深刻,很好。而且你們敢于在頭版頭條登出來,《光明日報》有膽識!”
于是話題就自然而然地從文化遺產保護開始了。
“知識分子應是文化先覺者”
征得記者同意后,馮驥才點燃了一支香煙。記得第一次專訪馮驥才,面前的桌上也有一包香煙,但他始終沒去碰它。
那是在天津一個普通居民小區的一套單元房里,當時是馮驥才工作室的辦公地點。時間是2003年2月21日。三天前的18日,由馮驥才倡導和領導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正式啟動。
采訪被安排在一間幾乎被各種木制門窗、建筑構件塞滿的所謂客廳里進行。采訪中,他指著那些老物件有些激動地說:“能夠讓自己的文化損失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嗎?能夠叫后人完全不了解先人這些偉大的文明創造嗎?不能!所以,現在第一位的是‘搶救’,而且是十萬火急!”
回憶起10年前關于搶救工程的動意,他提到了幾位著名的文化大家。當年,他跟啟功、季羨林、于光遠等先生一起在北師大開會,共同呼吁緊急搶救民間文化,并向年輕學子們發出著名的“把書桌搬到田野上”的號召。說起工程啟動之初工作之難,馮驥才吐出一口煙,略帶調侃地說:“他們可以花很多錢請客吃飯,一說要保護民間文化——對不起,沒錢。”
令人欣慰的是,十年過去,這種情況已大為改觀。他強調:“文化自覺,這十年的歷程顯現了我們的文化自覺。”中國在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開始工作時,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還沒簽署,2003年聯合國才將非遺列入文化遺產保護內容。“這說明中國的知識界是有文化自覺、有文化使命的。”
“我要強調文化先覺,”他加重了語氣。“我們的目標是文化自覺,這是全民的;而知識分子應該是當中的先覺者。”他認為,知識分子的特點是有前瞻性,不但可以用科學的眼光研究社會,還能運用逆向思維思考生活,因此應該是有文化先覺的。“當整個社會迷惘時,知識分子應該先清醒;當整個社會過于功利時,我們要給生活一點夢,美好的夢,給一點理想和精神的東西。”
(編輯:子木)
· | 中國網絡電視臺公益廣告藝委會成立 |
· | 馮驥才:民間文化的守護者 |
· | 馮驥才:讓傳統在未來延續 |
· | 馮驥才講座紀事:這些事情讓人知道中國的文化人 |
· | 馮驥才:每一個人都是中國文化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