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創作缺地氣 正氣 勇氣
狂造濫劇 漫畫 李法明
據統計,2011年全國生產完成并獲得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共計469部14942集,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一;而同一年全國影視公司向國家廣電總局申請立項備案公示但最終未獲得發行許可的就1040部33877集。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創作數字背后,電視劇創作同質化傾向、創新動力不足成為電視劇從業者、專家、媒體熱議的話題。受題材、類型的制約,多數創作者難以跳出既定的模式、概念,往往市場需要什么、觀眾喜好什么,就一窩蜂地跟風創作,直到將某一類題材、類型逼向死胡同,甚至出現同一個演員一年拍了3部劇情和人物關系一模一樣的戲的現象。而談及創作現狀,編劇高滿堂更是用“歷史劇缺乏正氣,年代劇缺乏神氣,現當代劇缺乏地氣,創新缺乏勇氣,創作者缺乏志氣”,5個“缺乏”直指當下電視劇問題所在。那么,怎樣看待電視劇創作中存在的這些現象?如何在題材資源扎堆、創新遭遇瓶頸的背景下,尋找創作“突圍”的路徑?
9月1日至3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ň巹。┕ぷ魑瘑T會主辦的首屆編劇講壇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100余位一線編劇帶著各自創作中的困惑和經驗,以“電視劇創作的大眾化方向和精品意識”為主題進行了交流。筆者在會上看到了編劇們的創作焦慮,也聽到了他們苦于找不到新立意、新題材的煩惱,更體會到了他們受制于市場、投資方、制片方的無奈。而如何為電視劇“提氣”,一些業內資深編劇、演員的聲音值得傾聽。
歷史?。褐貥嬕⒃谡_的歷史觀基礎上
創作過《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經典歷史劇的編劇劉和平認為,歷史真實和我們現代現實生活一樣,我們從一些史料、資料中看到的歷史真實,未必就是歷史真實本身。史料記錄下來的往往是歷史當時生活的表象,而非它的本質,它往往是一堆歷史的碎片。完全根據一部歷史書、文字記載寫劇本,它肯定不能寫成戲,只能寫成年鑒或者編年史。所以我們對歷史必須要重構,但這種重構必須要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基礎上。正確的歷史觀就是作品的立意,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深入研究社會發展史,其次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中體現出來的諸如自強不息、勇于開拓等的歷史精神,弘揚主流文化。
演員唐國強認為,時下熒屏上一些歷史劇創作中出現的問題不是“戲說”過多,而是走向了一個極端,“胡說”太多。故事設置背離歷史常識、抹殺君臣關系、專注表現女人心計、表演商業化氣息過濃等,這種創作態度,既不尊重歷史,也不尊重藝術,是把藝術創作當成掙錢的工具,最終受到“污染”的還是廣大的電視觀眾。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也不知道整個歷史是怎么一回事,只顧著看熱鬧,看創作者如何胡編亂造、卿卿我我、來回穿越。把現代愛情故事、人際關系穿插到歷史劇敘事中,作為一種創作類型可以寬容,但是作為風格、模式進行推廣卻萬萬不可。歷史劇創作不能因為商業利益而忽視了對作品本身精神內涵的挖掘。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