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走轉改 喜迎十八大·“當代雷鋒”說奉獻
初秋的東北,早晚已露寒意。清晨4點30分,當天邊剛剛露出一線魚肚白,老郭從家直奔采場而去,這要比預定的工作時間提前兩小時左右上班。如此的辛苦工作,老郭堅持了近二十載。
這位老郭,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當代雷鋒”郭明義,從1996年開始就在鞍山鋼鐵公司齊大山鐵礦區任公路管理員工作。
郭明義說,幾十年前,齊大山鐵礦還是一座山,開挖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100多米的深坑。每天從采場入口到作業面,要走將近40公里。郭明義每天就穿梭于這條路上。
郭明義走路疾如風,一來可能是多年前當過兵的緣故,二來或是常年走這段路鍛煉所致。一般人,是跟不上郭明義腿腳的。行頭還是那套——警示服、安全帽和與之看起來并不協調的一副眼鏡,讓郭明義看起來既像名工人又像名知識分子。
郭明義并非只能做一個小小的公路管理員。礦里曾經提出為他換個輕松些的工作崗位,卻被他拒絕了。曾有記者問他:“你堅持了這么多年,辛苦嗎?”對這個問題,郭明義式的回答再次出現,“一來我不知道你們說的辛苦從何而來,二來我做這些事從沒覺得是在堅持。”
在郭明義的眼里,采場公路就是他的戰場。這是一條條幾乎每天都在變化、都得修整的礦石外運路。從高處遠遠看去,這些公路行云流水般刻畫在逐級下沉的礦坑采面上。但當走近時,路面就沒有那么美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公路是由碎礦石鋪成的,人走在上面一腳深一腳淺,雨雪天是泥漿絆腳,刮風的日子則飛沙走石。
這里沒任何遮擋。由于礦山的作業面是邊形成、邊生產、邊消失,不能建固定的休息室,因此,無論是突降暴雨、暴雪,還是大風刮得人睜不開眼睛,對公路管理員而言,想找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是不可能的,而且越是惡劣天氣,采場公路就越需要維護。
齊大山鐵礦的礦坑是一個巨大的盆地,最底部距地面150多米。這里冬冷夏熱,冬天時要比外面低5攝氏度左右,夏天則要高出10攝氏度左右。夏天,郭明義黑紅的臉膛被曬得一次次曝皮;冬天,耳朵經常被凍傷。按老郭的說法,在這里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了。
早上6點,天已大亮,郭明義來到采場坑底。他的出現讓礦區立刻熱鬧起來,有喊老郭的,有叫郭師傅的,更多的是汽笛聲,這是司機工友們向他致意的方式。
偌大的礦坑,電動輪汽車、碎石錘、推土機穿梭其間。作為礦區采場公路管理員,郭明義擔負著全礦采場公路的規劃設計、檢查驗收和管理考核工作。準確來說,郭明義算是個技術干部,很多事情坐在辦公室里打個電話就可以完成,隔些天去趟現場考察督察也完全可以。但他不給自己找輕松。工友說:“人家硬這么和咱一起干,干得比咱還多,咱們有啥說的?”郭明義自認為不這么做,心里就不踏實。
除了辛苦,郭明義這樣扎根采場、堅持每天和一線職工奮戰在一起,還意味著他將自己放在了高危崗位。因為要直接參與修路作業,指揮平路機、推土機等修路機具和大型礦用電動輪載重車通行,這些車輛每天都在他身邊往來穿行。露天采礦的電動輪載重車是龐然大物,最大的每臺自重100多噸,載重190噸,車輪直徑達4米,整車高度有6米,有15米左右的視野死角,一些礦山企業曾因此而發生過電動輪載重車碾軋面包車、小貨車的事故。而郭明義每天都工作在這些載重車的“身邊”。
工友們都說,別看老郭經常上報紙上電視,回到班上一點兒都不含糊,“每天七八個小時的班,尤其到了冬天,就他一個人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室外,都快成鐵人了。下班之后他照樣去浴池為我們搓澡,一點兒都沒變。”
工友們介紹,受郭明義的影響,齊礦修路職工義務奉獻、安裝安全標識2800多個,修整標準的安全擋墻20多公里。公路質量的改善,降低了輪胎、柴油、備件等各類消耗,也為準時化生產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2011年1至11月份,該礦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均超額完成計劃,生產準時化執行率達94.03%,設備故障率同比降低1.97%。
【采訪后記】
下到坑底后,郭明義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在大型機械中間穿梭來往,老郭還是一如本色,還是那樣的熱心憨厚質樸。在這里,很多人會覺得郭明義是在堅持,是在奉獻。可在郭明義內心身處,他熱愛這份旁人看起來近乎殘酷的工作,在這里他感到更安心更踏實。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奉獻吧。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