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潛力股”培養成“實力派”——訪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吳長江
2008年,中國美協重啟停辦近30年的全國青年美展,并于當年及2011年先后舉辦第三屆、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使其成為三年一屆的固定展覽項目;2009年,中國美協成立60周年大會,首批中國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入選者正式派遣,新中國歷史上首個專題美術研修計劃宣告啟動。此外,“青年骨干專題研修班”、“西部少數民族美術人才培訓發展計劃”、“體制外藝術家生存狀態”和“80后美術家隊伍”專項調研等一系列舉措,鮮明地表達了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吳長江對青年美術人才培養的良苦用心和積極探索。
“抓作品、出人才,一直是中國美協的中心工作之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一直堅定不移地鼓勵美術家站在時代潮頭、學術前沿,順應發展、大膽創新,不斷提高藝術品位和技術水準,力爭創作一批反映革命歷史、現實生活的精品力作,發現和培養一批具有開闊視野的中青年美術家。”吳長江堅持著自己對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思考。同時,他認為,青年美術人才培養急不得,揠苗助長要不得,人才培養靠機制,從“潛力股”到“實力派”這才可持續。
鑒于此,中國美協著力在良好的人才培養氛圍和機制上下功夫。權威美術刊物《美術》雜志為優秀的青年美術家提供更多的發表機會,積極鼓勵自由職業美術家投稿。在全國美展、北京雙年展等大型展覽活動前期的策劃組織工作中,赴美術院校、創作機構組織宣講會和創作動員會,為中青年美術家的參與提供更多機會。此外,中國美協相關大型展覽評委、北京雙年展策委、中國美協專業藝委會委員中的中青年比例也在不斷增加。吳長江希望以此為契機,讓有實力的中青年美術家、理論家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全國青年美展是中國美協的一個重要品牌展覽,前兩屆曾成功地推出了當時的青年美術家張欽若、羅中立等。2008年,我們重啟該項目,為青年美術家打造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展示舞臺。”吳長江介紹說,2011年,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美術工作者踴躍投稿近萬件,他們為當代中國美術創作吹來一股清風。同時,以全國青年美展為平臺,中國美協設立了“青年骨干專題研修班”,以全國各類大展獲獎青年作者為主要參與者,由著名畫家、理論家主講,重點研修美術創作規律和經典個案,提高作者的思想認識和對創作主題的深入把握,以此帶動青年美展乃至整個美術界總體學術水平的提升。
“2009年,中國美協正式啟動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每年推選8至10名優秀中青年美術家、理論家赴海外研修,拓展視野、深化創作、加強研究。目前,報名人數持續攀升,選派機制不斷完善,正朝著送出一小批、帶動一大批的目標不斷邁進。”吳長江說。據記者了解,先期選派的一些中青年美術家已將海外研修成果運用到諸如造型基礎教學和設計教育的實踐中去,有效地將海外先進經驗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這個創新項目所引發的一連串反應,如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等藝術機構也開始設立類似項目鼓勵中青年美術家“走出去”,則為中國美術長遠發展提供蓄能。
與“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青年骨干專題研修班”等聚焦于“拔尖人才”培養模式不同,“西部少數民族美術人才培訓發展計劃”等與高校、機構合作的人才培訓計劃更多的是在“基礎人才”培養方面發力,為美術人才整體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做好基礎工作。此外,中國美協在歷年重大展覽活動的前期寫生籌備過程中,也盡量讓更多的中青年美術家參與其中,鼓勵他們深入生活,重視和深入研究創作問題。
“中國美協近幾年在實際工作中逐漸形成了以大型活動帶動人才培養、以專項活動推進青年不斷成熟、鼓勵美術家深入研究創作規律、提倡在創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最終形成可持續的人才培養機制和精品推出機制。”按照吳長江的說法,精品力作和中國美術持續繁榮都需要人才作為保證,但人才的成長、成熟不是短時一蹴而就的,不求立竿見影,只希望在良好機制和學術氛圍中不斷發現“潛力股”,使其按照藝術規律逐漸發展壯大,為中國美術的未來積蓄力量。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