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蘇州群眾文化進京展演幕后的故事
底氣:這里活躍著4000多支群文隊伍
蘇州隊此次進京展演的節目,全部來自蘇州地區的群文隊伍。經過多年培育,這樣的隊伍已經在全市遍地開花。
金閶區“手拉手”民星藝術團就是其中的一支。這個團是在彩香一村三區自發形成的社區團隊的基礎上組建的,40多名團員憑著對群眾文化活動的一腔熱情,走到了一起,建起舞蹈隊和鼓樂隊兩支小分隊,聘來藝術輔導老師,每周三、五下午排練,每次三個小時,節假日也不停歇。
藝術輔導老師俞解幸說,雖然團員們都已是奶奶級人物,但都非常愿意學習,訓練的時候肯吃苦,還想盡辦法保證出勤。像64歲的楊瑞華,剛參加排練時外孫才兩歲,沒其他人看,只好帶著孩子一起排練;65歲的團長駱金寶患有高血壓,心臟也不太好,但她堅持參加排練,發高燒的時候也不下“火線”,吊完水就趕過來。
在排練的基礎上,這個藝術團還經常義務參加各類群眾文化演出活動,讓更多人分享她們的成果。光是去年一年,這支群文隊伍就演出了40場,平均9天一場,演出地點包括全市性節慶活動軋神仙現場、舉世矚目的太湖論壇會場等。今年以來,這支隊伍又已演出了近20場。
滄浪區“新百花”龍燈隊、“江南美”老年服飾表演隊等一大批自發組建的群文隊伍,以及各級文化館、文化站、社區組建的群文團體,也與金閶區手拉手民星藝術團一樣,定期排演、積極演出。統計表明,目前蘇州的群文團體已達4000多支,他們長年活躍在蘇州城鄉舞臺,使得全市群眾文化活動此伏彼起,高潮迭起,也為遴選進京展演節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核心:這里培育了務實精干的編創團隊
如果說,蘇州的眾多群文隊伍是一盤珍珠的話,那么,把珍珠選出來、加工并串成一臺精彩節目的,無疑要靠務實精干的編創隊伍,他們是整臺演出的核心。
這臺節目從接到任務到正式展演,只有短短五六個月時間。這期間既要書面策劃、遴選隊伍、編排合成,還要舞美設計、制作、安裝,節目彩排、調整……而這一展演是對蘇州群眾文化建設水平的直接檢驗,必須精益求精、不斷完善,這可是沒有止境的。
為此,市文廣新局挑選了全市最優秀的編創人員來負責這臺節目。從整臺演出的總導演陳慶琳身上,就可以感受這支隊伍的精干。
在節目彩排現場,舞臺經驗豐富的陳慶琳一會關照走臺的演員注意精氣神,一會讓演員注意隊形位置,確保每個演員都能被臺下觀眾看見,一會又要主持人注意語調……干凈利落的聲音,把任務、要求傳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了這臺節目,她光是策劃方案就出了六稿。因為她知道,這場演出圍繞的是大蘇州的公共文化,所以要從形式到內容更突出蘇州文化的淵源、文化的地域特色、老百姓的草根,以及蘇州的開放、蘇州的視野和蘇州的胸懷……那幾個月里,陳慶琳每天從早上9點忙到晚上9點,家里早已顧不上,愛人曹國良只好當起了“馬大嫂”。
市文化館藝術顧問譚亞新也是編創人員之一。文學功底深厚的他為了寫好臺詞,先是備足功課,摸清了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的目的、要求,再根據蘇州的特色動筆。初稿出來后,譚亞新又根據各方面的反饋意見反復修改,結果也改了三四遍。那陣子,譚亞新也是忙得不亦樂乎,常常弄到深夜才能休息。
其他三四十位編創人員也基本都是工作日和節假日連軸轉,發現需要調整的地方就及時研究,以期拿出最能代表蘇州群文水準、最具蘇州地方特色的節目。情景表演《月到楓橋》、民間鄉俗《水鄉節慶》、少兒歌舞《舂米飄香》等就這樣走上了舞臺。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