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中原崛起——記中原作家群集體亮相圖博會
這是中原作家群“集團軍”的一次大集結(jié)。從8月29日開始,來自河南本土的“方面軍”,與在京河南籍“方面軍”勝利“會師”,一同奔赴各大現(xiàn)場。
9月1日,走進首都圖書館;8月31日,與北京作家座談;8月30日下午東城區(qū)圖書館讀者見面會,上午周大新的《安魂》和鄭彥英的《中國風情》新書發(fā)布;8月29日下午“文學中原崛起”研討會,上午集體亮相中國作家館開館儀式……第19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作家館以“文學中原崛起”為主題,三天半時間,七場主題活動,從北京的順義區(qū)到東城區(qū)再到朝陽區(qū),中原作家群“風風火火”,打了一場“漂亮仗”。
一個字,“大”
演京劇的一般不敢到膠東,說相聲的一般不敢到天津,《人民文學》雜志主編施戰(zhàn)軍續(xù)上一句,談文學的一般不敢到河南,“因為河南每個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你要跟他們談文學,會有挫敗感”。
近四十位河南作家“傾巢出動”,亮相圖博會,讓作家出版社社長葛笑政印象深刻:“在我的記憶里,大概除了作代會,這么龐大的作家隊伍組團到北京來參加活動,應該是第一次。”
在“文學中原崛起”研討會上,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賀紹俊說,要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原作家群,他想到的是“大”字,“河南是一個人口大省,也是一個文學大省,中原作家確實陣容龐大,成就輝煌。”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認為,在當前的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中原”成了“中樞”。
中原作家群的“成績單”可以拉的很長:歷屆茅盾文學獎評選,這個群體已經(jīng)貢獻了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東方》、李凖的《黃河東流去》、柳建偉的《英雄時代》、宗璞的《東藏記》、周大新《湖光山色》、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等七部佳作;詩歌創(chuàng)作有蘇金傘、王懷讓、馬新朝等;散文在全國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孫蓀、周同賓、王大海、卞卡、廖華歌、鄭彥英、王劍冰、喬葉、魚禾等貢獻良多;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也是中原作家群辛勤耕耘的一塊園地,近年來就有《淅川大聲》、《英雄不老》等涉及重大題材的作品受到讀者的關注和獎項的垂青。
關鍵是這份“成績單”很科學,維持著一種“生態(tài)平衡”。評論家王干表示,中原作家群在年齡結(jié)構(gòu)上“四代同堂”;在文體上,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等都有所建樹。而且,性別上男女作家比例協(xié)調(diào),本土作家和“走出去”的作家在實力上也相當。
“可能沒有哪一個群體,像中原作家群這樣堅定、執(zhí)著、深入地立足于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立足于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也沒有哪一個群體像中原作家群這樣,從這片土地上的復雜經(jīng)驗中,不斷地汲取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的動力,不斷地開拓文學藝術的新思維和新境界。”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表示。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