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合作需要人情,更要法律和專業——張藝謀與張偉平分手啟示錄
提起中國電影界的“二張”,人們自然會想到導演張藝謀和他的搭檔、投資人張偉平。“二張”已然是國產電影的一個品牌,二人合作16年,共同制作《有話好好說》《英雄》《金陵十三釵》等11部影片,合力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然而,自今年3月份,外界就傳出二人“拆伙”的聲音,直至近日,張偉平在媒體上爆出“我現在跟他沒啥關系了”,這宗“懸案”才有了答案。兩人的分手,讓人唏噓、感慨,畢竟過往的成績斐然,而且兩人在媒體面前一直親密無間。耐人尋味的是,張偉平近日在媒體上爆料,兩人從未簽過一紙合同。這意味著,“二張”的合作從過去的“幸福時光”到現在的“千里走單騎”全憑“人情”二字,正所謂成也“人情”,敗也“人情”。這也給當下的電影工作者提了個醒,拍電影離不了人情,但也不能全憑人情。
其實,在電影界,導演與固定電影制片機構、投資人合作的例子并不在少數,如馮小剛與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姜文與不亦樂乎電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與華納兄弟娛樂公司甚至已經合作了30多年,現在依然在合作……電影是特殊的藝術品,它既有藝術的屬性,又有濃重的商業特質,它要求創作方與投資方之間要建立雙重的信任,一重是藝術上的信任,一重是金錢上的信任,藝術上強勢的導演會極其反感投資方的干涉,而資本趨利的屬性也會盡可能要求利益的最大化,但往往資金上的不足會影響藝術的質量,進而引得觀眾人數的減少,資本獲利虧損或未到預期,再次引發資本對藝術投入的減少,循環往復。因此,電影藝術就是在創作方與資本方雙方的角力中逐漸地發展。一方面要保證電影資本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又要保持電影藝術的螺旋式提升,這種和諧的合作關系很難建立,它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商業關系,更重要的還是一份人情和信任,關系一旦建立,雙方也都比較珍惜。“二張”合作16年也實屬不易。
可是,“二張”的合作關系,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分裂的種子。正如張偉平所說,二人從未簽過合同,這本身讓雙方就存在巨大的風險,比如導演可以撂挑子不干了,投資方可以克扣導演片酬等。但好在雙方是在合作完最后一個項目才分手的。至于張偉平一直宣稱自己從不干涉張藝謀的創作,并在資金上鼎力支持,這本身就是不規范、不經濟、不藝術的制片態度。一個成熟的制片人,勢必一通百通,盡管不用親自上陣,但他必須懂劇本、懂導演、懂市場,他知道哪個項目的市場前景有潛力,也知道該在導演的哪項環節上壓縮成本,也明白哪場戲是不必要的。張偉平在資金上對張藝謀的寬松態度,并不能彰顯其信任,反而害了創作,作為一個商人,他在資金上的寬松,必然要通過其他方式補償,比如在選角上、增減戲份上,這必然干擾導演的創作,引起導演的反感。
其實,當初的華誼兄弟亦面臨此種情況,即馮小剛一人的作品成為其業務和創收的支柱。但隨后,華誼兄弟積極運營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唱片、娛樂營銷、時尚產業等多項業務,分攤風險,同時還引進了專業的制片人陳國富培養青年導演、項目把關。張藝謀的離去卻導致外界猜測新畫面影業公司可能要歇業,主要因為新畫面旗下并沒有其他能挑大梁的業務。如若張偉平早早轉變身份,以職業制片人的方式為張藝謀策劃、融資、營銷、宣傳,以一個專業電影人而不只是金主的身份介入張藝謀的創作,為其浪漫的想象力套上合適的“鐐銬”,說不定還能提升張藝謀的創作。如日本電影大師溝口健二等人的長鏡頭美學的形成,就與當時資金的限制不無關系,因為工期短,剪片的時間被壓縮,而迫使導演盡量大段的長鏡頭內完成敘事。可惜,世上沒有如果,但這也為其他電影界的拍檔提供了啟示,電影合作離不了人情,然而這份人情的基礎必須是法律以及電影的專業知識。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