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花”的戲曲大世界——第十六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特寫
幾歲孩童扮起花甲老旦,聲音、步態、扮相、神情……里里外外透著股“神似”勁;頂燈、吹火、毯子功、帽翅功……小小武生臺上英氣十足;做鬼臉、哭鼻子、純真的笑靨……臺上臺下歡樂無處不在。
雖是比賽,不似比賽,歡笑聲多,火藥味少。在8月9日至12日于泰州舉行的第16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上,朵朵“小梅花”宛若一個個藝術三菱鏡,從中折射出了戲曲“新蕊”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源自童真般的熱愛,也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戲曲在傳承創新、后繼人才培養等方面面臨的契機和隱憂。
天籟童聲
9歲“小男旦”英語唱程派青衣
“我大名叫白昊青,小名叫白六六,小名是爺爺起的,媽媽和趙老師都說小名在舞臺上用特響亮,唱戲時就用六六。”這位留著西瓜太郎發型的小男生,揮著水袖扭著身段,一開腔就有點“腕兒”的味道。為了參加本屆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他孤身一人在偌大的排練場里苦練了3年。不久前,六六在陜西省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中憑借一段《鎖麟囊·春秋亭》獲得一等獎,并被推薦參加本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18年來,這還是陜西省為全國少兒戲曲大賽輸出的唯一一朵京劇小梅花。”白昊青的指導老師、著名程派青衣趙冬紅滿懷感慨。
脫下戲服,六六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可戲服一穿、粉妝一扮,眼前旋即立著一個粉嘟嘟的漂亮角兒。六六從小便有海外生活的經歷,而且一直堅持學習英語,因此也格外有了幾分“洋氣”,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個“土洋結合”的孩子。六六媽喜歡京劇,在他很小的時候,媽媽看電視上的京劇節目,總把他抱在懷里。“我先是覺得京劇的服裝很鮮艷,很漂亮,后來時間長了,覺得唱腔也很圓潤,很好聽,就想學京劇。”六六說,為了讓自己系統學習京劇,媽媽費了不少周折,最后才找到陜西省京劇院的著名程派青衣趙冬紅,敬茶磕頭,正式拜了師父。
“小朋友想學京劇的,特別是旦角,我們一般選擇先從梅派學起,入門相對好學,但六六一來就要學難度較大的程派青衣。”在趙冬紅看來,京劇對發聲、咬字特別講究,尤其像京劇中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學起來更不容易。所以,京劇要出個好苗子,非常難得。“十幾年都難得碰到個跟京劇特有緣分的。”看著六六對京劇發自內心的那種熱愛,趙冬紅打心眼喜歡這個孩子。
六六學習程派青衣,絕不是別人想的“玩一玩”,在跟著趙冬紅認真學習了三年之后,六六才第一次參加比賽。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扎實練好基本功,六六有時候想跟別的票友一起玩玩,趙冬紅都不讓,主要是因為怕他唱走了樣,或者自己亂發揮,養成壞毛病。雖然學習的過程很嚴格很辛苦,但這些都沒有讓六六喪失對京劇的興趣。正是憑著這份熱情和不懈的堅持,在本屆戲曲小梅花薈萃上,白昊青以98.19分的優異成績一舉奪得業余組別十佳“金花”稱號。“京劇唱腔美,扮相漂亮。剛開始我只是把京劇作為一種愛好,覺得很有趣,很好玩,但漸漸地就覺得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精髓,我要把它學好,用英語唱給全世界的觀眾聽。”每當說起自己這個“另類”愛好,六六一下子就變成了小大人。
其實,在本屆薈萃的小梅花演員中,像白昊青一樣令人感動的業余組小選手還有很多。年僅6歲的柯霽航,不遠千里從上海到黑龍江學戲;每天5點起床堅持練功的王正冉,在這次演出中,因身體不適想要嘔吐,但出于對舞臺的熱愛,硬是忍著下場到后臺才吐了出來。來自海南的瓊劇“小梅花”黃振更,因倒倉變嗓期影響發揮,這次只得了“銀花”,但他并不氣餒,揚言明年還要再來過。
“業余選手不業余”,評委們不斷被業余組別選手在臺上的精彩演出所折服。這當中除了流露出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更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戲曲未來的希望。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