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向未來——黨的制度建設創新十年間
新華網北京8月23日電(記者張宗堂、衛敏麗、崔靜、葉超)91年前誕生于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的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這一自誕生就承載著改變中華民族命運歷史重任的政黨,正帶領中國人民開拓創新,昂揚奮進,攻堅克難。
是什么使這個政黨紀律嚴明、步調一致?是什么讓數千萬名黨員團結一心、充滿活力?歷史證明,對一個政黨而言,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黨章為核心、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大力推進黨的制度建設創新,黨內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黨的建設制度化、規范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不斷推進黨的制度建設科學化水平
10年來,黨的制度建設向科學化目標邁出堅定步伐,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等理念在制度設計中充分體現。
2004年9月,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這是我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黨員權利的最全面、最系統的黨內法規,對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等各項權利作出具體規定。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的重要論斷,標志著我們黨對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以往的制度建設更多的是強調制度的嚴肅性和黨的整體利益,對黨員的個體特性和個體利益涉及較少。條例樹立了黨員主體的理念,把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和維護黨員民主權利作為制度建設的價值取向,成為黨的制度理念科學化的生動注腳。”全國黨建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委黨建顧問姚桓教授指出,在黨的制度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黨員為本。制度建設既要考慮黨的整體利益,又要考慮黨員的個體利益。條例的頒布實施具有里程碑意義。
健全黨的理論武裝和干部培訓制度,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創新黨的基層組織工作制度,完善黨的作風建設相關制度,健全黨內監督和反腐倡廉制度……哪里有黨員和黨的組織,哪里就有黨的制度。10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制定出臺的黨的建設法規制度數量明顯增多,質量不斷提高,執行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的制度建設緊密結合黨所推進的偉大事業,全面展開,統籌兼顧,重點推進,碩果累累。目前,制度設計已覆蓋黨的建設各個方面、每個環節,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制度體系。”姚桓說。
提高執行力,維護權威性,是制度建設科學化的關鍵。針對實體性制度較多、程序性制度較少的問題,黨在重視實體性制度建設的同時,加大了程序性制度建設力度,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嚴格責任追究,切實提高制度執行力,確保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2003年12月,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針對近年來黨內監督制度薄弱的問題,健全基礎法規,全面構建黨內監督結構體系,分別對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重要情況通報和報告、述職述廉、民主生活會等十項監督制度作出具體規定。
2005年1月,中央印發《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要求新形勢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必須形成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科學機制。
2010年1月,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對于保證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形成用制度規范從政行為、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機制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這些黨內法規的頒布實施,使黨的監督制度和反腐倡廉法規體系基本建立,從而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制度建設。”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洪向華說,把黨的制度建設與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反腐倡廉建設相結合,使之貫穿于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同時把制度建設與從嚴治黨、懲治與預防腐敗相結合,以執行為導向,重視制度的操作和落實,是近年來黨的制度建設的重要成果,表明黨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