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綁架中國電視 造假已成為電視行業潛規則
近日,多家媒體集中報道了收視率被明碼標價買賣的事件,形成輿論聲勢,引發軒然大波。據業內人士透露和分析,收視率造假已成為電視行業潛規則,造假行為嚴重制約著中國電視產業的健康發展。
一、 收視率買賣已成為行業“潛規則”
8月1日,中視豐德影視版權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鋒通過微博透露,目前市場上可“以推廣費換取收視率,而且會免費讓你看到,只要交錢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得至少全國收視率前10強的數據?!彪S后,《中國青年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新京報》、《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中國藝術報》以及央廣《中國之聲》、搜狐、新浪、騰訊網等幾十家媒體迅速跟進,報道表明,收視率買賣已成為電視行業的“潛規則”。
8月3日、4日,王建鋒接受新浪網、騰訊網采訪。在這次采訪中,他首次披露數據公司以推廣名義造假收視率的操作細節:數據公司主動聯系王建鋒,先給其2天的“試用期”,由王選定日期,同一部電視劇在西寧、烏魯木齊的收視率可呈現至少10倍的增長,第三天,收視率便會急轉直下,甚至降為零。數據公司提供的合同顯示,價格標準為“若單部電視劇基礎目標平均收視率達到1.4%,每集劇的推廣費用為6000元;如達到1.4%及1.4%以上,每集劇的推廣費用封頂為7000元”。根據王的計算,一年只需要付5000萬元便可進入全國收視率前十強。
一份由業內人士提供的數據也表明了收視率數據存在“水分”。6月22日江蘇衛視黃金檔電視劇《江湖兒女》開播第一天,29個收視儀城市中有15個份額都在0.5%以下,22個城市收視率都在0.5%以下,江蘇衛視后來也腰斬了該劇。但《江湖兒女》第一天在重慶市場收視率高達5.37、份額高達13.74%,“這顯然是違背收視規律的”。
曾在浙江省內某電視臺工作10余年,且與央視—索福瑞有多年接觸的黃先生,向記者透露說:“收視率造假,至少已經存在了六七年,早已成為業內皆知的‘潛規則’?!?/p>
據介紹,我國目前的收視率調查統計采用的是國際上最為普通的兩種方法——日記卡和人員測量儀。前者由樣本戶填寫收視日記卡,調查員每周一次上門采集數據進行統計。后者是在樣本戶的電視機上加裝類似于機頂盒的收視測量儀,樣本戶只要在某個頻道停留一定時間,收視測量儀就會記錄、生成統計數據,然后根據時長時段,計算出收視率。
目前全國各電視臺各大城市的所有收視率,基本由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獨家出具。故此事件曝光后,多家媒體質疑央視—索福瑞樣本數據泄露甚至參與數據造假。央視—索福瑞分別于8月4日、6日分別對外發布兩份“律師聲明”,表示將調查此事,并訴諸法律途徑予以解決。
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曾向社會公布“2009年西安十大知識產權案”,其中之一便是“索福瑞技術維護人員與電視臺工作人員聯手收買樣本戶”。案件調查結果透露,某些衛視一年以數千萬元請民營品牌推廣公司進行所謂的品牌推廣,而這些經費其實相當部分被用于對收視樣本戶的干擾造假。據行業內部有關人員透露,在“唯收視率”的行業環境和市場條件下,這起案件暴露的僅僅是“冰山一角”,更隱蔽的造假行業還不為社會所周知。
早在2010年7月,《人民日報》曾連發四篇監督報道,揭露收視率存在造假行為。這四篇報道在當年引起強烈反響,有數十家媒體進行轉載,央視—索福瑞公司召開“維護收視數據安全”情況說明會,表態要通過法律手段打擊非法行為。然而,時隔兩年后,收視率造假的情況非但沒有消失,甚至愈演愈烈,從收買樣本戶以造假數據轉變為公開買賣收視率、甚至以此為敲詐籌碼,性質更加惡劣。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