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遺址成為中國首個文物保護“特區”
新華網西安8月18日電 (記者 馮國)隨著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正式揭牌。專家認為,不以GDP為旨歸的文物保護“特區”有望為中國大城市中的古城保護開拓出一條新路。
長期致力于漢長安城保護的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說,漢長安城如今處于西安市的二環路與三環路之間,其整體保護的“特區”形式在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屬于第一個,它是中國各級政府破解城市化壓力下千年古都保護難題的開創性嘗試。
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周、秦、漢、唐的京畿之地,文物和古遺址數量多、分布廣,保護等級高。漢長安城遺址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除作為漢代都城之外,歷史上建都西安的十三個王朝中,十個王朝先后以漢長安城為都,前后使用時間近800年,在人類都城史上十分罕見。
王建新說,如今,西安市在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政府支持下開始走上文化遺產保護的“特區”之路,正切實改變著眾多文物保護區的現行考核體制,將經濟指標有效弱化,更突出其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功能,這在城市化浪潮下的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文化戰略意義。
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說,現存的漢長安城遺址區位于西安市未央區西部,城垣內遺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宮遺址區9.38平方公里。雖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漢長安城遺址區地面遺存仍相當豐富,已探明重要遺址點46處,城墻和一些大型夯土遺跡依然清晰可見。
按照西安市新通過的《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特區”建設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統籌城鄉、改善民生”、“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和“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分步實施”等“四大原則”進行。其規劃范圍總面積為75.02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區、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筑區和景觀協調區。
根據實施規劃,“特區”自今起至2013年間將啟動、完成漢長安城的皇宮——未央宮遺址的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主要涉及漢長安城的西南部,其北至漢長安城的直城門大街北緣,東至其安門大街,南至其護城河,共計7.14平方公里。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申遺區域內建筑拆除、環境整治、道路系統建設、遺址保護展示、考古工作現場展示、博物館建設等,在2013年接受國際文物保護專家的檢查與驗收。
西安市未央區委書記楊廣亭說,在申遺工作后,“特區”將進一步完成漢長安城遺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規劃調整和主要文物本體的保護及展示。到2020年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時,“特區”將成為體制機制完善、管理科學高效、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良好、歷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區,為建設西安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撐。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