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子:走在基層大地上——人大、清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子暑期實踐紀實
6月29日至7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三所高校的2011級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研究生,分赴陜西延安、四川汶川、廣西百色、貴州遵義等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200多篇消息、通訊、特寫、專訪和評論,30多條電視新聞,無數新聞圖片……作為未來的新聞工作者,他們通過觀察、體驗、交流,用新聞報道、照片和視頻,展現在革命老區、在基層的所見所聞。
此次活動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國記協和三所高校共同組織。
重走紅色之路,感受光榮傳統
在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大學的同學們與黨史專家探討如何在新時期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事業光榮傳統;在貴州遵義,中國傳媒大學的同學們置身于遵義會議會址現場,伴隨著生動講解重溫那段崢嶸歲月;在廣西百色,清華大學的同學們在一個基層鄉鎮參加黨建座談會,和大學生村官、基層干部進行深入交流。
“參觀當年的新聞事業展覽,使我意識到責任重大。黨的新聞戰線前輩們用筆墨和鮮血開創了黨的新聞事業,作為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要繼承光榮傳統,堅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為黨和人民的利益吶喊鼓勁?!比嗣翊髮W的張碩說。
當同學們在遵義舊址重溫入黨誓詞、在烈士陵園唱響紅歌、在吊橋俯瞰湍急河水、聽導游講述女紅軍戰士們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時,這些歷史名詞變得生動起來。中國傳媒大學的劉旭同學說,“感覺自己正在追尋當年先輩們的足跡,一幕幕歷史現場仿佛就在眼前?!?/p>
走近基層群眾,汲取豐富營養
“做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不應該關在空調房里寫無關痛癢的文字,而要深入基層,讓更多的人通過自己的報道了解那些值得關注的角落和人群?!痹趯嵺`總結會上,清華大學的張卉同學感慨道。
今年7月,他們一個班共25人,走進廣西百色市平果縣,參觀這里的大學城和體育館,走訪當地的鋁業企業和門業企業,走進人均年收入不足1300元的坡造鎮龍板村,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廣西百色市平果縣縣委辦副主任曾維康全程陪同清華大學實踐隊師生,并隨時為大家“解疑釋惑”。曾維康本人就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屆畢業生,畢業后主動要求到基層任職。當時他作出這一決定的直接動力,恰恰來源于他上學期間堅持進行農村調查活動。他曾深入到江漢平原的一個村調查研究,最終寫出25萬字的調查報告,引起有關方面重視。
曾維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同學們深入基層、參加實踐。他說:“無論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還是出色的干部,都必須深入基層,向群眾汲取營養?!?/p>
在貴州遵義,中國傳媒大學的同學們走一路,采訪一路。他們扛著攝像器材,成為挖掘貴州遵義這座新聞富礦的“礦工”,不知疲倦,樂而忘返。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