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上大劇院”到“移動大劇院”——國家大劇院的全媒體傳播“三級跳”
近日,“大劇院·古典”移動客戶端被蘋果公司納入到應用商店(AppStore)首頁新品推薦,短短數日時間,下載量已逾8萬,并被轉入熱門推薦。這一時間,距離該客戶端正式上線僅一個半月,距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上線也只有半年。7月10日,國際知名網站排名查詢機構Alexa監測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家大劇院官網網絡排名已躋身世界知名劇院、音樂廳、表演藝術中心前十,僅次于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英國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法國巴士底歌劇院。
而就在不久前,一年一度的國家大劇院漫步經典系列音樂會與觀眾見面,同時也在古典音樂頻道和“大劇院·古典”進行音視頻同步直播。據事后統計,6場音樂會共吸引了高達220萬人次的網友在線觀看了直播。從2007年開幕后不久即上線官網到2011年8月官網改版,再到2011年12月古典音樂頻道上線、2012年5月“大劇院·古典”App客戶端上線,以及即將啟動開發“大劇院·古典”安卓系統客戶端,一條線索在此清晰呈現。從實體劇院、網上劇院到移動劇院的“三級跳”,國家大劇院的探索可謂引人注目。
這些步伐邁出的大背景,是中國網民特別是手機網絡用戶人數急劇增加。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人,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人,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在國家大劇院的介紹中,希望借助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多種形式“實現全媒體覆蓋”,至此似乎也就不難理解。
半年,古典音樂“抵達”
自上線以來,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已先后進行了上線慶典音樂會、2012迎鐘聲新年音樂會、費城交響樂團音樂會、多明戈世界歌劇聲樂大賽等多次在線音視頻同步直播。每場直播,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運營推廣團隊都會一邊監看直播效果,一邊與網絡用戶互動交流。他們關心的是:用戶會對此次音視頻直播反應如何,古典音樂頻道又將如何更加貼近用戶的最佳體驗并推廣出去?這是一個新的課題。
從界面上看,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包括NCPA音樂廳、排練現場、音樂蟲聊天室、古典音樂賞析4檔欄目,藍色的主色調尤其凸顯高雅藝術的質感。除了視頻展現演出實況、臺前幕后及排練現場,頻道還提供專業音樂曲目的鑒賞指導,聯合百代音樂(EMI),從海量唱片中精選了近800張CD,約1萬首單曲,提供網絡在線點播。按照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的說法,“有觀眾有市場,藝術才有發展和未來”。古典音樂頻道上線,也被媒體認為是國家大劇院在新媒體時代拓展古典藝術傳播的新探索。
“國家大劇院把全世界最優秀的演員凝聚在一起,以這種凝聚力為基礎,以古典音樂頻道為載體,呈現給觀眾的優質藝術資源是其他網站無法比擬的。”女高音歌唱家幺紅的評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隨著“大劇院·古典”移動客戶端被大量下載,“渠道”提供的“抵達”效應,無疑更具有了標志性的意義。
內容與渠道同步的“網上大劇院”
事實上,在高清音視頻逐漸深入人心的2008年前后,DCH(數字音樂廳)實踐還不為人看好。原因不外乎,在高速光纖寬帶走入千家萬戶之前,2M網速根本難以滿足在線高清音視頻的瀏覽需要,而被1080P MKV和TS文件寵壞的樂迷們,也很難對不夠高清標準卻冠以高清之名的網站感興趣。此外,在反盜鏈和反盜下載的配套開發上,技術難關也成為一道障礙。在2008年,舉辦一場高清標準的在線數字音樂會簡直不可思議。
社會在發展,技術也在進步,一切都會有改變的時候。2008年底,柏林愛樂樂團正式開放全球首個數字音樂廳。從2009年1月開始,音樂愛好者只需支付9.99歐元就可以在48小時內通過網絡欣賞一場現場直播的音樂會,或點播一場音樂會的錄像。
依托國家大劇院豐富的藝術資源,古典音樂頻道的優勢顯而易見。開幕4年來,國家大劇院共為公眾商演3061場,藝術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動4192場,囊括了音樂、舞蹈、戲劇等眾多藝術門類,這些優質的資源供給都是獨有的。國家大劇院副院長、古典音樂頻道主管楊玲也表示,跟其他主要做渠道和平臺的藝術機構相比,國家大劇院更側重于內容與渠道的同步,目標就是更好地利用、盤活資源,打造“網上大劇院”、“移動大劇院”。
據透露,目前全球既做內容也做渠道的藝術機構寥寥可數。除了柏林愛樂首創數字音樂廳運營模式之外,美國大都會歌劇院一直嘗試在電影院直播歌劇;在中國,上海大劇院去年開始購買美國大都會歌劇演出的高清視頻,在劇場里播放。另外,主打“數字音樂圖書館”概念的庫客網今年也推出“庫客劇院”欄目,嘗試開展演出的在線直播。與此相比,國家大劇院覆蓋制作、演出和傳播的全方位探索尤其顯眼。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