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劇作”崛起熒屏 “海派創意”奪人眼球
近兩年來,上海電視劇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2010年和2011年共有12部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一套、八套黃金檔播出;2012年更是呈現出“井噴”的態勢,僅上半年就有10部電視劇登陸央視。日前,由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主辦,上海市文聯、上海市作協、《解放日報》《文匯報》協辦的2011—2012上海優秀電視劇創作研討會在滬舉行。來自京滬兩地的著名評論家、專家學者、媒體和業界人士共七十余人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就近兩年來上海主導出品的優秀電視劇,如《開天辟地》《幸福密碼》《懸崖》《誓言今生》《兒女情更長》《風和日麗》《焦裕祿》等進行了研討。與會專家探討總結了滬產優秀電視劇的創作理念和成功經驗,并對未來上海電視劇創作的發展給出了建議。
[記者手記]
重新定位和定義文化海派的意義——上海近年來電視劇創作觀察思考
中國藝術報記者 向云駒
一度輝煌又一度沉寂的上海電視劇創作,近年來終于再次崛起,從2010年到2012年,僅兩年間,就有12部大型電視連續劇沖上中央電視臺一套、八套黃金檔。今年尤為突出,僅上半年就有10部大型電視劇作品登陸央視。《開天辟地》《幸福密碼》《懸崖》《誓言今生》《兒女情更長》《風和日麗》《焦裕祿》《浮沉》等等,每一部都引發全國性全民性收視狂潮。這些優秀電視文藝作品打印著“上海制造”的標簽進入大眾視野,使人驚呼“井噴”。
海風勁吹之際,文藝的新海派現象再度引發思考。
曾記得,觀看電視連續劇《開天辟地》時的那份激情與感動。那種史詩品格、氣質、胸懷深深打動心扉,使人激動、振奮;那種對史料的充分占有和挖掘,那種對歷史觀的突破和重建,讓人重溫歷史,又多有新知和啟迪;那種鮮活、新穎、生動的藝術感染,比之教科書更入腦入心。上海這一大批作品都非常優秀,稱得上佳作精品。
恐怕平時我們不太在意,這些作品來自何方,但一把它們集中起來,“上海制作”十分醒目:上海的題材、上海的市井人情、上海的歷史舞臺、上海的今昔變化,甚至上海的種種細節。
這些“上海制作”集合起來,無意間也重塑再建了“海派”新文藝。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和定位海派的意義。
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里,上海就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地方,它的繁華氣息,它的神秘神奇的氣象,令人神往。近代以來,海派文化崛起與形成,在中國文化文藝史上獨樹一幟。海派風格的上海文化是歷史中自然而然、無形無意中形成和發展的,它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吳越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中原文化等等相比,海派文化是最近一百多年的文化新潮,夾帶著濃郁的現代風格和氣質,為中國近現代文化歷史所罕見。
它的當代意義正在被重新書寫與展開。
海派是當代上海文化與生俱來的胎記,它是一個歷史的開啟,它不能也不應被蛻去。當全球化、一體化、現代化洶涌而來并且上海正在其中首當其沖之時,當中國的各種各樣的城市文化盲目趨同,在同質化中走向千城一面時,我們需要文化流派,需要地域文化特質,需要文化多樣性,需要文化差異化互補,這不僅是文化的堅守、抵抗、堅持,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選擇。一座城市,一片地域,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必然包含著鮮明的城市氣質、地域特色、民族精神,也必然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沉積與發展,良莠并存、泥沙俱下在所難免,唯此才需要文化的引領、文化的批判與繼承、文化的去蕪存精,但這一切都不是去除文化個性的理由。相反,它更加需要改革與創新,需要更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前人創造和遺留的非自覺的海派文化,也需要今人的自覺的海派文化。這必然是一個艱難的文化自覺的過程,但站在今天時代高度的嶄新的海派文化,應該是中國的海派,它有中國的高度,有世界的眼光。它海納百川,得風氣之先;它以一域而觀全局,以一城之小而收世界之大。過去如此,今后亦如是。惜乎被某種解讀的誤導,許多上海文化人竟不以海派為榮,反以海派為恥,羞于此名。上海的專家學者、理論界、思想界、知識界、文化界、文藝界,其實有很多人在思考研究海派的性格、思想、文化基礎、利弊得失、發展出路,很需要把這些思想資源加以整合,科學解讀,形成引導,達成共識,重建自覺。
電視是當代傳播傳媒中最強勢的媒體,電視劇是當前文藝樣式中最具影響力、最有受眾的文藝形式。自從電視和電視劇出現和普及以來,它就一直在高速而迅猛的發展,一路扶搖直上,持續不衰。中國的電視劇觀眾動輒以億計、以十幾億計,讓任何一種文藝樣式都不能望其項背。我們的宣傳部門、文化部門、文藝部門把工作的重心重點放在電視劇創作上來,是順應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一個必須的選擇和極佳的選擇。我們的文藝創作應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文化發展由人民群眾共享,電視劇就是此中最佳的載體和形式。
上海近兩年來集合各種資源和優勢,在電視劇制作上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上海的文化在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是有這樣一種弄潮時代的傳統的。早在現代印刷技術引進中國時,上海的圖書出版、新聞報刊、文學創作就在中國鼎盛一時;電影初興,上海也是中國電影的繁華之都。當此電視劇風起云涌時,上海應當把巨大的文化優勢,比如劇本創作優勢、表演人才優勢、文化資源優勢、理論評論優勢、資金金融優勢、影視制作優勢、電視頻道優勢、體制機制優勢等等,整合集合,轉向電視劇創作制作。目前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強力推進下,這種轉向出現極好的勢頭。這是上海的地方優勢,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電視劇的強勢發展,也引得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國際競爭姑且不說,單看國內各地或電視劇市場,就十分熱鬧。電視劇的觀眾又有著空前的觀劇的民主和自由,看誰不看誰,完全在觀眾自己。所以,內容為王也是硬道理。沒有過硬的、出奇制勝的作品,也就不可能贏得觀眾。上海的優勢在于,它不是像某些地方,只有一個方面強大,比如只有劇作家,或只有一些名演員,名導演,或只有個別創作團隊,等等。上海從歷史上就形成了人才集聚優勢,而且在電視劇創作所需要的各個方面都有一流的隊伍、一流的水平。海派文化有一個傳統,就是始終站在很高的高度呈現中國歷史。上海創作,既有市民性、市場性、地方性、都市性,也有時代性、開放性、國際性、獨創性。
文學藝術代有增替,各領風騷。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戲曲小說,直至今天的電影電視劇。一種文藝樣式也各有風采,呈一時之盛。比如電視劇,歷史事件、戰爭風云、家庭悲歡、職場爭勝,可謂百花齊放,此起彼伏。在這兩種文化浪潮合流的今天,上海的電視劇創作再一次振衰起頹、強勢回歸。上海的文化是值得做大做強的,并且應該以電視劇的形式呈現出來。如此,上海的整體文化形象必將獲得一個全新的面貌。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