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舞臺搭建在遼沈大地上——記遼寧省文聯文化惠民工作的創新實踐
“百姓健康舞”展演現場
遼寧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春曉為百姓健康舞輔導員獲獎者頒獎
120位專業輔導員,1270位基層輔導員,122支骨干舞蹈隊伍,覆蓋沈陽、大連、本溪、遼陽等遼寧省14個地級市,50余萬人參與……從渤海之濱到凌河兩岸,從城市到鄉村,從機關大院到廣場街頭,從白發老者到稚嫩兒童,短短兩年時間,百姓健康舞集舞蹈健身于一體,融藝術性觀賞性于一身,風靡遼沈,蔚為大觀。“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一切好的藝術形式,都可以成為人際溝通的橋梁,成為陶冶情操、促進社會和諧的催化劑。以推廣百姓健康舞為契機,以舞會友,遼寧省文聯組織了一支優秀的文藝志愿者隊伍,凝聚起一種崇德尚藝的文藝精神;以舞惠民,通過專業的舞蹈培訓,遼寧省文聯將文藝惠民工作滲透到全省的社區與農村,將文藝的種子留在基層,為文藝工作者在藝術與人民群眾之間搭建了一個加深彼此聯系的平臺。
但是就在兩年前,許多遼寧人還不知道百姓健康舞為何物,廣場上人們跳得最多的依然是東北大秧歌。在短短的時間內,忽如一夜春風來,遼寧省文聯如何組織起這支龐大的“舞林大軍”?東風夜放花千樹,遼沈大地上的百姓健康舞又是怎樣迅速普及開來?
認準一個難得的惠民工程
新時代,新生活,人人渴望新鮮事物。遼寧老百姓愛跳大秧歌,跳了好幾輩子,也希望有所創新。
近年來,文化惠民一直是各級文聯的一項重要工作。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文聯也在努力探索文化惠民的新方式。2010年,剛剛到任的遼寧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春曉給省文聯文化惠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文化惠民要有創新,省文聯及各文藝家協會都要發現一兩項百姓喜歡的文藝活動,尋找文聯與協會工作的突破口。
百姓健康舞正是這樣一個突破口。這套舞蹈由中國舞協組織舞蹈界和音樂界專家編排而成,是專門為老百姓設計的集體舞蹈形式。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馮雙白說,編排、推廣普及百姓健康舞,一方面是因為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老百姓日子更好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人人關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是響應中宣部、中國文聯倡導開展文化惠民工程的號召,讓高雅的舞蹈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以舞惠民,造福于民。
2010年3月,遼寧省舞協主動與中國舞協溝通,在沈陽組織召開了百姓健康舞調研會。主辦方特意從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盤錦六市請來社區舞蹈隊代表,又邀請街道、社區文化干部、市級舞協負責人20余位參加調研。大家反映,群眾社區舞蹈活動在遼寧深受歡迎,但活動內容相對老套,缺乏創新,在許多社區,兩年前就在跳《套馬桿》,兩年后還是這支曲子,還是同樣的舞蹈動作。大家普遍認為,目前的廣場文化活動已經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急需一種更優美、更愉悅、更健康,又適合不同年齡段的舞蹈形式來豐富廣場文化活動。交流完畢,代表們觀看了百姓健康舞資料,眼前為之一亮:群眾舞蹈竟然編排得如此豐富多樣、生動活潑,歌好聽舞好跳,代表們都歡欣鼓舞,爭先恐后希望能盡快學會這些舞蹈。
大連是遼寧省最早試點推廣百姓健康舞的城市。2010年,時任大連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張玉珠對百姓健康舞高度重視,大連市文聯、市舞協快速行動,當年10月舉辦了多達2000人參加的百姓健康舞展演,受到舞蹈界人士高度評價。
大連的百姓健康舞展演也給李春曉留下深刻印象。動作簡捷明快又不失藝術水準,特別適合普通群眾和業余舞蹈愛好者。從大連回到沈陽,李春曉立即組織遼寧省文聯黨組和省舞協主席團,就在全省推廣百姓健康舞進行討論。
李春曉的想法得到了遼寧省文聯副主席伊忱的響應。伊忱分管遼寧省舞協工作,在他看來,中國舞協創排百姓健康舞下了大功夫,既融合了精美的舞蹈動作,又深諳基層百姓的需求。新時代,新生活,人人渴望新鮮事物。遼寧老百姓愛跳大秧歌,跳了好幾輩子,也希望有所創新。百姓健康舞恰好滿足了這些需求。
充分討論后大家普遍認為,百姓健康舞具有幾個方面的優勢與益處:一是旋律為老百姓熟悉,都取自耳熟能詳的歌曲小調;二是舞蹈動作簡單又不失優美,易學、易記、易會;三是舞蹈多取材于中外經典舞蹈動作并做了精妙處理,既傳統又現代、既民族又世界;四是特別適合廣場文化活動,集體舞的規模大、感染力強,有觀賞性、效果好。
百姓有需求,政府也有追求。遼寧省在2009年剛剛獲得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的主辦權,如何借助十二運的東風,推動全省文體事業的發展、提高遼寧人民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是遼寧省委省政府十分關注的大事。推廣百姓健康舞正是解決這個問題極其有效的一個方式,它可以讓全省人民動起來、跳起來、樂起來,為迎全運、愛家鄉、建遼寧貢獻力量。
集思廣益,籌劃俱定,遼寧省文聯黨組、遼寧省舞協主席團一致決定,全力以赴推廣百姓健康舞。
但最開始接到這個任務,遼寧省舞協卻有些犯難:“在全省推廣百姓健康舞?僅靠省舞協兩名工作人員?怎么可能?”
看到省舞協同志的猶疑,李春曉打消了他們的顧慮:“需要經費,省文聯協調提供。推廣百姓健康舞,省文聯全力支持!”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