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文藝作品要塑造好正面人物形象
在近日舉行的“廖文文論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當前文藝創作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怪現象:某些小說、影視等文藝作品擅長寫卑鄙齷齪之事,卻弱于寫英雄人物,寫高尚正義之事,一些創作者對正面人物的文藝形象拙于塑造,更談不上將正面人物的高大形象樹立起來,以此來感染大眾、影響社會。由此,筆者聯想到前不久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發布的文學藍皮書《中國文情報告》(2011-2012),該課題負責人白燁也提到了一種現象:傳統的文學創作講究審美、提倡載道,追求文學的社會價值;而現在的文學有些只是強調娛樂消遣,一味追求文學的商業價值。
近年來的那些與現實似乎無關的穿越、驚悚、懸疑小說,是不是為了浪漫而逃避了現實?是不是將可讀性、故事性作為商業性因素在片面追求的時候,忽略了人性人情本身所具有的感人的內在力量?而那些單純揭露官場腐敗、職場復雜和反映小人物奔波勞碌的小說、影視,雖然反映了一部分社會現實,揭示了一部分人性,但是不是在揭示人性丑的一面的同時,也忽略了發現和張揚人性的另一面——真善美?
一位評論家說,近年美國許多大片塑造了不少美國式英雄,他們的正義感、理想色彩感動許多觀眾,而我們泱泱文明古國為什么就不能塑造出我們自己的中國式人民英雄形象?對此,筆者深有同感。是的,在這樣一個豐富復雜的市場經濟時代,我們的讀者和觀眾、我們的人民,更渴望文藝作品中出現那種堅守核心價值觀、追求理想與正義的普通英雄形象——他們也許并不完美,也有猶疑,也有缺點,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在人的社會核心價值問題上,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在各種物質、利益的誘惑面前,泰然地選擇了大仁大義與社會良知。我們許許多多的道德模范,我們許許多多見義勇為的英雄,許許多多在平凡的生活中以非凡的毅力,默默地將小事做成大事的普通英雄,還有那些一心做事、謙虛為人的科學家,他們為什么不能被塑造成為我們有血有肉的中國式的英雄,以這樣正面的形象來感染人、鼓舞人、啟迪人?
其實,我們過去的很多文藝作品中也有一些親切可感的正面文藝形象,從上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我們的文藝人物畫廊中,有一大批經典的英雄群象。這些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的形象,都在觀眾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弘揚民族精神和社會正義、傳承東方智慧,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文藝作品中塑造好正面人物形象,可以更嘹亮地唱響新時期的主旋律,可以更好地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為此,我們要為親切可感的正面文藝形象之塑造鼓與呼。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