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民在國博找到民族尊嚴”——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
新華網北京7月9日電(記者 廖翊)“7月9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能在新館迎接這個日子,我和國博所有工作人員都很激動。”國博百年慶典前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在辦公室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呂章申手執一杯碧綠新茶,上穿其標志性的中式對襟衫,純白的,很是儒雅。
“國家博物館是我們民族的殿堂,我這樣穿是合適的,是一種文化自信。我希望每個公民能在這里找到民族的尊嚴。”呂章申說。
強大國力,實現博物館人“美夢”
記者:3年前采訪您,您表示,正在改擴建的國家博物館是幾代中國博物館人“夢想中的博物館”。如今美夢成真,您是一種什么感覺?
呂章申:應該說是很自豪。這個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的重大工程只用了3年半時間就順利完成,成為當今世界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這是國力強大的體現。沒有真正的經濟實力,就沒有世界一流的大館。
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1912年7月蔡元培先生倡導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到1959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作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落成,到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中國國家博物館,再到新國博的改擴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百年歷史見證了我們國家和民族走過的復興之路。
記者:您如何看待新國博的意味?
呂章申:國家博物館的新館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十一五”期間批準開工并建成投入使用的大型文化設施,是新時期我國文化建設的標志性工程,也是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其文化影響力和象征意義重大。
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和軟實力,很大程度體現在博物館上。比如,人們到了法國,一定要看盧浮宮;到了英國,要看大英博物館;到了美國,要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可謂博大精深。博物館在提升民族文化水準,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起著重要作用。作為國家博物館館長,能代表國家和民族來做這個事情,感到非常光榮。我有責任做好。
四個“相稱”,實現國博之“大”
記者:國家博物館確立了怎樣的建設、發展方向?
呂章申:國家博物館的建設,應與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地位相稱,與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相稱,與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相稱,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稱。“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是我們的建館目標。“人才立館、藏品立館、業務立館、學術立館”是我們的辦館方針。“歷史與藝術并重”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定位。我一向認為,光靠建筑面積及規模,無法撐起博物館之“大”。
記者:為什么將“歷史與藝術并重”作為國家博物館的功能定位?
呂章申:世界各大博物館,都把藝術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5000年文化里包含著豐富深厚的藝術和科學,強調歷史和藝術并重,更能凸顯中國博物館的特色。
國博現在除了《復興之路》《古代中國》大型基本陳列展外,還推出了《古代青銅器藝術》《古代瓷器藝術》《古代錢幣藝術》《古代玉器藝術》《古代繪畫藝術》等專題展。我們還將與中國文聯合作,創作并展示中國5000年來重大歷史題材的美術作品。新國博48個展廳、近7萬平方米的展出空間,使我們得以營造出“無處不歷史、無處不藝術、無處不學術”的殿堂氛圍。
記者:請介紹國博運行以來,最重要的環節——展陳的情況。
呂章申:陳列和展覽是國家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等社會效益的主要途徑。從2011年國博開館試運行以來,除了上述表現中國古代歷史和近現代史的兩大基本陳列展,以及介紹中國古代藝術的多個專題展外,我們還舉行了具有重要影響的國際交流展:與德國三家國家級博物館合作舉辦了《啟蒙的藝術》展;與大英博物館等合作舉辦了《大英博物館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館藏瓷器精品》展;幾天前與意大利文化部合作舉辦《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我們與意大利合作5年,接下來“羅馬與文藝復興”“威尼斯與文藝復興”“米蘭與文藝復興”都將登場,這在世界博物館合作交流展覽史上是沒有的。明年1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將在我館舉辦其館藏精品展。
正因為我們擁有了一流的博物館,才吸引世界一流大館爭相與中國國家博物館進行合作。他們對我們的展陳條件十分滿意,評價很高。我們將繼續努力,真正打磨出既有“國博特色”,又具“世界一流”水平的陳展體系。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