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曲藝發展土壤 四川曲藝從娃娃抓起
在近日舉行的首屆四川少兒曲藝大賽頒獎典禮上,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四川清音表演藝術家程永玲抱起大賽一等獎獲得者、來自綿陽的12歲小演員魏寶懿,淚流滿面。小演員以一曲清亮、干凈又韻味婉轉的四川清音《成都是個好地方》獲得了現場觀眾和所有評委的青睞。程永玲說:“我也是12歲從綿陽到成都,一眨眼50年過去了。此情此景,猶在當年。”情到處,淚潸然,程永玲此時的這份情感,也許,只有四川曲藝人才會懂。
歷史上,四川曲藝一直作為傳統民間文化的主流,滋養著巴蜀人民。也許很多老輩曲藝人還會念叨當年的“芙蓉亭”、“錦江茶樓”,但那時萬人空巷、家喻戶曉的盛況已然不在。和全國絕大多數地方一樣,四川曲藝中一些耳熟能詳的唱段漸行漸遠,能夠欣賞曲藝之美的人越來越少,優秀的曲藝家不斷老去,學習曲藝的年輕一輩也日漸稀少。不少家長著力于培養孩子的器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天賦,卻極少關注曲藝文化。程永玲懷抱12歲小寶懿的潸然,是觸景生情、時空變遷的感懷,還是對四川曲藝的傷感?在曲藝的路上,她們在同樣的年齡獲得相似的機遇,能否取得同樣的輝煌?
本次大賽是四川省構建少兒曲藝原創隊伍的重要一步,是建立健全四川少兒曲藝原創機制的重要試水。程永玲和四川省曲協副主席、秘書長李蓉多次說:“曲藝要從娃娃抓起。”少兒曲藝是曲藝的未來,如何讓更多的孩子走近曲藝,感受曲藝,喜歡甚至學習曲藝,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以前少兒表演的傳統曲目,雖然經典,但都是在演繹“成人的故事”,罕有自己的題材。四川以至全國的少兒曲藝劇目都是比較匱乏,能夠讓少兒演出的作品極為稀少。這使得曲藝很難獲得廣大少年兒童的認可,更別提讓他們喜歡曲藝甚至學習曲藝了。因此,抓少兒曲藝原創,就是抓曲藝事業的傳承。少兒曲藝題材原創工作也就作為曲藝在新時期謀求發展、應對挑戰的一個新課題被推上前臺。
少兒題材曲藝原創,無現成道路,無借鑒之法,四川曲藝人完全以一腔熱情和責任感,摸索著前進。李蓉坦言:要用傳統曲藝這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融匯少兒的“童真”、“童趣”、“童智”,創造出能登藝術殿堂,被成人欣賞,為兒童喜歡的作品,的確是一個大挑戰。通過不斷探索與嘗試,借鑒其他少兒藝術的經驗,從少兒的角度出發,四川曲藝人以一顆少兒般的“赤子之心”,成功創作出了一批少兒曲藝作品。
本次大賽中,少兒原創曲目在所有參賽曲目中占到了一半的比例。《采訪時刻》《植樹謠》《學堂來了北大生》《福娃唱成都》《如此學生》《我的爸爸》等一系列優秀的少兒曲目,無論是內容還是格調都明朗健康,貼近孩子的生活和心靈,能夠最大限度地引起他們的成長共鳴。而曲目中凝聚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優良的道德風尚,無疑能對孩子們心靈的陶冶以及健全人格的養成起到潤物無聲之效。
演出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舞臺下最先發出笑聲、最先鼓掌的大多時候都是家長陪同觀演的孩子。這應當可以看作是孩子們對原創少兒曲藝的認同,也是對獲獎曲目主創、參演人員最大的嘉獎。
“投入原創——大賽展演——教學推廣”,本次大賽是構建少兒曲藝發展良性循環的中堅環節。李蓉表示,“曲藝要常演常新,常演常精,我們依托本屆大賽,希望給這些愛好曲藝、學習曲藝的孩子搭建一個展示、交流和提高的平臺,也讓外界了解少兒曲藝,關注少兒曲藝。”對于大賽涌現的一些優秀的、深受兒童喜愛的曲目,她認為,應在今后的少兒曲藝教育中應用于教學。以曲藝學校為依托,大力推廣,廣為傳唱。程永玲說:“雖然此次參加大賽的孩子們今后不一定都成為專業的曲藝演員,但只要他們在參與曲藝、觀看曲藝中提高了綜合素質,在走進傳統文化中收獲了快樂,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從另一個角度說,從小給少年兒童注入曲藝藝術的細胞,多開展一些少兒曲藝活動,培養曲藝興趣,拉近與曲藝的距離,他們長大后,對曲藝就有一種親和力,曲藝就有了觀眾基礎。少兒曲藝節目展演獲得孩子們的喜愛,四川曲藝的群眾基礎也就在孩子們的笑容中無形擴大。”
據悉,首屆四川少兒曲藝大賽于今年2月正式啟動,參賽者達213人,覆蓋7個市州21所學校,涵蓋曲種11個,其中四川曲種8個,決賽更吸引了上千人次群眾觀看,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席卷省內的“曲藝旋風”。放眼全國,像河南豫劇、蘇州評彈這類能夠從娃娃抓起的范例還是極少數,四川首屆少兒曲藝大賽無論是從其曲種集中度、規模度,還是大賽背后的諸多努力來看,對少兒曲藝各項建設性探索與嘗試,都算是走在全國前列的。程永玲和李蓉都表示,數年來,創建曲藝之鄉、曲藝社區、曲藝學校,培養曲藝創演人才、曲藝新苗,培養喜歡曲藝、欣賞曲藝的一批受眾群體,拓展曲藝的發展空間,四川少兒曲藝事業正在用一個滴水穿石的過程積蓄厚積薄發的磅礴氣勢。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