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濁揚清是時代和人民對文藝的要求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加強文藝理論建設,培養高素質文藝評論隊伍,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褒優貶劣,激濁揚清。這里講的雖然是文藝理論建設和文藝評論問題,但是明確地提出了文藝工作要注意和重視“激濁揚清”問題。對于當前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而言,提出這樣一個重大的原則問題,是有鮮明針對性的。可以說,這是今天的時代和人民對文藝的要求。
激濁揚清,是時代的呼聲。今天的時代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時間里,改革開放30多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歷史時期。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問題,甚至很齷齪的東西。這些好的和不好的東西都是社會存在,都會反映到我們的社會意識中來,包括反映到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中來。這樣,我們的文藝中勢必會出現“濁”和“清”兩種現象。因此,問題不在于社會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而在于我們應該倡導什么、反對什么,寬容什么、限制什么。因為,盡管我們面對的社會現實非常復雜,但本質的東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是現代化建設,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的意識形態包括我們的文藝應該多反映這些本質的東西,而不是那些非本質的東西。不然的話,就會影響時代的進步。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激濁揚清,是時代的呼聲。
激濁揚清,同時是人民的呼聲。在物質生活條件匱乏的年代,人民群眾最大的希望是能夠吃上飯、吃飽飯。即使在那樣的年代,人民群眾也希望能夠看上一場電影、讀幾本連環畫,能夠有健康的文化生活。經過改革開放,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條件方面已經大大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我們今天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所以,我們黨的領導人多次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生活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這幾年,家家都買了電視機和電腦,天天都要看電視、上網、讀讀書報,有的時候還要聽歌會、看電影,年輕人更喜歡去歌舞廳唱歌、蹦迪,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但是,我們不得不指出,在這些文化活動中,文藝作品“清”者清,“濁”者濁,可謂泥沙俱有、魚龍混雜。對此,廣大群眾非常不滿意,有的家長還向媒體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因此,激濁揚清,是人民的呼聲。
激濁揚清,重點在“揚清”。根據我們黨多年抓意識形態工作的經驗,對于不好的東西要批評,要反對,但更重要的是要建設好的東西,給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揚清”本身就是“激濁”。我們高興地看到,在北京,張凡凡等一批中青年文化人提出了“倡導清新,抵制惡俗”的口號,并在社會中大力推廣清新文化,還建立了相關的網站。這件事情,好就好在從理念到行動貫徹了“激濁揚清”的要求。
這里講的“清新”,首先是一種文化理念。我們在文藝工作中貫徹的是“雙百”方針,與此同時,我們強調要堅持“二為”方向。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就要給人民群眾和社會提供清新的而不是惡俗的甚至腐朽的精神產品。在文藝工作中,有沒有這樣的理念,直接影響到文藝的方向和作品的導向。
這里講的“清新”,同時是一種文化風格。從古到今,文藝界都有人在倡導“清新之風”。有的把“清新”解讀為“典雅”,有的解讀為“淡雅”,有的解讀為“率真”,有的解讀為“自然”,這些解讀哪種更準確,學界盡可討論,如果從它的反面來考慮,也許更能夠說明問題。也就是說,“清新”意味著不庸俗、不晦澀、不矯揉造作、不無病呻吟。我們的文藝,應該提倡這樣的風格。
當然,倡導清新,抵制惡俗,不能導向排斥“俗文化”,重蹈歷史上出現過的“貴族化”的或“亭子間”式文藝的覆轍。毛澤東在延安講過“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問題,我們的文藝既然是為人民的,就要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用今天的話來說,我們的文藝必須“接地氣”。也就是說,“俗”非“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真正的“清新”,才能不脫離群眾。
總之,我們的文藝要“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