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懷舊節目不要被類型化模式所絆
近來,以《年代秀》為代表的一批懷舊節目新鮮出爐,成為繼相親節目、求職節目之后很多電視臺綜藝節目的典型代表。在 “同質化”、“類型化”成風的媒體環境之下,懷舊型節目獨辟蹊徑,打破了青春類節目與“80后”節目一統天下的局面,為無數中老年觀眾奉上了一道“娛樂大餐”。但是此類節目熱播的背后,也存在著綜藝節目發展的隱憂。
曾幾何時,電視熒屏上淺表性文化消費和平民娛樂節目鋪天蓋地,真人秀、相親和求職類節目大多以視覺狂歡、獵奇炒作、底層關注等世俗趣味來包裝,雖然為節目贏得了短暫的收視效應,但犧牲掉的卻是節目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而懷舊節目打通了日常生活與文化訴求之間的通道,以“代際偶像”+“懷舊記憶”的形式,通過對幾代觀眾時代記憶和明星崇拜心理的消費,以及對經典影視金曲和作品的重溫,實現節目的主題定位,成為集益智、游戲、知識、歌舞和科教等眾多元素于一體的“綜藝百科節目”。以《年代秀》為例,該節目跨越了不同年代人物的價值訴求,節目組讓隔代嘉賓“穿越”時光隧道進行交互體驗和思想交鋒,讓年輕一代知曉老一輩人的歷史,觸摸老一輩人的成長經歷,代溝裂縫通過共同的標志性物像獲得溫情彌合,時代隔閡在興趣共鳴點上也被悄然消解。
然而當《年代秀》大獲成功之后,諸如《黃金年代》《我愛我的祖國》《歌聲傳奇》《回聲嘹亮》等懷舊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諸多問題也隨之產生。利益驅動下的惡性競爭使得制作者無心致力于節目創新,模仿復制和克隆翻版被看做是既省時又省力的捷徑。他們忽視了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在于創新,沒能理解電視節目可以通俗但不能庸俗,可以平實但不能平庸,服務人民的藝術宗旨不能簡單理解為討好觀眾,更不是俯就和諂媚觀眾的道理。
筆者認為,懷舊節目不該被類型化的模式牽著鼻子走,應當具有自身的原創活力和藝術操守,不該過早地進入類型化的誤區而高枕無憂,只有始終保持創新的銳氣和超越的膽略才是其實現長遠發展的不二法則。倘若節目制作團隊只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視長遠發展,懷舊節目也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一場集體生存危機,最終可能在媒介資源的內耗中走向集體死亡。
電視作為當下影響力最廣的大眾媒介之一,必須肩負“導航儀”和“守門員”的角色,讓大眾文化在責任與自由的統一中良性發展,不能一味迎合觀眾的趣味去制作節目,而應堅守媒體的“文化自覺”去培養觀眾的“審美趣味”,進而影響和塑造全社會的審美趣味,這是包括懷舊節目在內的一切藝術的共同使命。鑒于此,筆者認為,今后懷舊節目的創作應鍛造屬于自己的內容價值、文化訴求和審美理想,以免在類型化的刻板中延誤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同時,懷舊節目的可持續發展還應當放眼看世界,通過對節目的深度加工和精心打磨鑄造自己的品牌價值,將獨具東方韻味和民族特色的節目推向世界,讓我國逐漸由大型綜藝“消費市場”變成優秀節目的原創基地,到那時,懷舊節目一定會呈現出別樣景觀。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