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富”耶?“炫富”耶?——從一份大學“億萬富豪”校友排行榜說起
日前,某網站推出的一份大學“杰出校友”排行榜引發輿論高度關注,主要因為此榜列出了據說是衡量大學“造富”能力的“億萬富豪”校友排行,排行榜一經公布便令公眾大嘩,被戲稱為大學“炫富榜”。
把大學排行和富豪校友的多少扯在一起,的確有些令人愕然,而根據公布方的有關人員解釋,把培養“億萬富豪”的數量等同于大學對社會的“造富”能力,更是令人啞然。假如上榜的北大、清華等名校也認同這個概念置換,我們的大學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只怕真的要大打折扣。試問,立校百年的高等學府,還需要借著和“有錢人”的關系抬高身價、爭取上位?擺一大堆“億萬富豪”校友出來“唬人”,無論其初衷如何,給人留下“炫富”的印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改革開放30年來,“致富光榮”的理念早已成為社會共識,通過勤勞合法的勞動去創造財富,會得到社會的一致肯定和尊敬。但致富光榮,絕對不等于炫富也光榮。致富的本質是勞動,是創造,是生產,炫富的背后卻是顯擺、揮霍、虛榮、攀比、拜金乃至敗金主義。中國歷史上以炫富出名的王愷、石崇之流,從來都沒有得到過正面評價。無論古今中外,為社會創造了財富而個人生活簡樸低調、不事張揚的人比比皆是,這除了歸因于長遠的發展目光、發達的生存智慧、高層次的價值追求,也充分顯示著個人的文化品位、思想修養、審美趣味和精神境界。無論單位也好,個人也好,造富能力、創富能力要通過“炫富”來體現,本身就是一個可笑的邏輯。
公眾對此排行榜的反應如此敏感,與當下社會上不斷出現的“炫富”行為不無關系?!?000萬嫁女”、“直升機迎親”、“888萬包機游倫敦奧運”等不少“重磅新聞”,一再令人側目。微博、網絡上各種“曬”名車、“秀”豪宅、顯擺奢侈品的高調“炫富”表演,更是絡繹不絕。這些信息雖然真真假假,其中不乏有些人帶著制造話題自我炒作的嫌疑,但總體來看,拿“不差錢”說事,以“炫富”為榮,用“和有錢人關系親密”夸耀,卻是此類事件的共同特點,也是引起公眾普遍反感的主要原因。而本應是人文精神高地、最不應該也最不需要拿這些說事的大學,現在也給人拉扯著向“億萬富豪”拋媚眼,公眾的反應自然可想而知。
其實,“炫富”行為的背后,恰恰是缺少文化品位的表現。多年來,人們對于某些“暴發戶”的鄙視,往往是用“沒文化”這三個字來表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人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但少數“先富起來”的人,對于財富所秉持的社會文化觀念卻十分落后。據今年1月世界奢侈品協會公布的數據,中國目前的奢侈品消費已躍居世界第一,很明顯,這個“第一”并不怎么值得我們慶祝。大學排行被格格不入地拉扯上“億萬富豪”校友,與此多少有點類似,大學牛不牛,不能只看校友富不富,每個人擁有的財富具有怎樣的價值和品質,才是我們現在更應該關注的問題。否則,這個數字無非是炫耀而已。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富而好禮”,提倡“達則兼濟天下”,現代社會理念提倡“財富回饋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倡“先富帶動后富”,都明確強調了每一個人應該具有更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更寬廣的人文情懷和更高遠的精神追求。筆者相信,任何一個大學的治學理念,都不會因為出了幾個乃至幾十個“億萬富豪”而沾沾自喜,創富能力當然應該大力培養,但少數幾個“億萬富豪”真的無須夸耀,大學更應該為賦予每一個學生更加健康的財富觀、價值觀并因此造福全社會而驕傲。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