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藝界座談“走轉改”
“你把觀眾當親人,觀眾就把你當親人!”“只有堅持探索和實踐,把生活中真實的感受與感動轉化成藝術作品,才能成就真正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好作品。”近日,首都文藝界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座談會在京召開,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魯煒與李金斗、尤小剛、王洪玲、杜鎮杰、李小可、彭三源、曾哲等首都文藝工作者代表以及部分觀眾代表暢談文藝“走轉改”活動中的收獲與感動。
“走基層”更是與群眾心靈上的貼近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活動,不僅是促進文藝工作者為基層群眾服務的善舉,也是文藝工作者獲取創作動力的途徑。”北京畫院畫家李小可對于開展“走轉改”活動有著深刻感觸,他認為只有深入基層、走進自然、觸摸時代,才能在感動中抓住最鮮活的素材,才能發現新的審美領域與表現空間。作為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的兒子,李小可也一直秉承著父親提出的藝術家要“精讀大自然與傳統這兩本書”的創作傳統,自1988年起,為尋找新的繪畫語言和感受,他29次進入藏地采風體驗,“這些深入基層的所見所聞,和當地人民目光里透出的堅定、剛毅和樂觀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而畫家的‘走’,不僅是腳步上的涉足,更是心靈上的貼近。”“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北京曲協組織了40場首都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和一系列下鄉慰問演出和優秀曲藝作品巡演活動,觀眾達到上萬人次。談及感觸,北京曲協主席、著名曲藝家李金斗表示,“走轉改”活動的開展,不僅讓演員們得到了鍛煉,在與基層群眾的交流中了解到他們的文化需求,拉近了演員和群眾的距離,還利用曲藝“文藝輕騎兵”的特點把黨的關懷、把藝術工作者的愛心送到基層。
“一次次熱烈而樸實的情感表達,讓我們深切體悟到,文藝工作者必須依靠廣大基層群眾、贏得廣大基層群眾。”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王洪玲認為,國有文藝院團應當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北京精神的主陣地,這樣的演員和院團才是有責任感的、受歡迎的。北京京劇院演員杜鎮杰表示,通過“走轉改”活動他收獲很多。“面對精神與物質、藝術與價格等現實考量,一些演員產生了困擾。而我通過參加活動更加明確了要繼承前輩大師精神,自覺堅持德藝雙馨,用人格力量贏得觀眾贊譽,藝術家有責任讓國粹藝術之花在人民心中盛開。”杜鎮杰說。
再高明的藝術家,也高明不過生活本身
“再高明的編劇和藝術家,也高明不過生活本身。與生活越近,介入越深,細節越真實,與老百姓的共鳴就會越多,收視率也會越高。”著名編劇兼制片人彭三源認為只有深入生活進行采訪,才能保證影視劇的細節真實。他表示,深入生活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所有得來的素材、細節包括故事、人物都是第一手的。“第一手意味著新鮮、不跟風,意味著你轉述給觀眾的也是第一手的,這當然會吸引他們,因為他們永遠喜歡看沒有看過的故事。”對此,作家曾哲深有同感。他說,走進基層、走入生活,對于任何一個創作者,都遠遠沒有結束,也許這輩子也結束不了。誰也不乏想象,但缺了“走”,一切藝術創作,都將是空泛蒼白的。“走進基層,走入生活”的核兒不能丟。著名導演尤小剛認為,為什么而創作、怎么創作、創作什么依然是困擾著很多人的核心問題,“走轉改”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基本實踐要求。只有解決好它們,才能真正以正確的價值觀來完成我們的文化創意活動。因此,“走轉改”不應只是一時之舉,而是應當成為我們的職業操守和行業共識。尤小剛表示,一部真正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和歷史精神的好作品,必須經過了解生活、了解歷史、掌握素材、消化素材、創意結構、逐步深入的過程才可能有新的角度、新的認識、新的發現和新的創造。靠一窩蜂、一蹴而就是不可能成就精品力作的。
魯煒表示,藝術家們俯下身子扎實投入“走轉改”,從群眾和生活中汲取寶貴營養,發現了鮮活的故事,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得到了深刻的感悟,培養了善良的情感。他希望首都文藝界認真總結經驗,深入實際深入生活,與人民群眾手拉手、面對面、心貼心,以清新之風掀起首都文藝界“走轉改”的新高潮。希望藝術家們既要登上燈火輝煌的大舞臺,也要走上貼近群眾的小舞臺,用精品藝術占領市場。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