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谷雨再說茶
“詩寫梅花月,茶煎谷雨春。”陽春氣候,草長鶯飛,雜花生樹,落絮如絲,清明谷雨時節。第二十屆信陽國際茶文化節暨2012信陽國際茶業博覽會恭逢盛世,恰逢其時;歷經輪回,漸入佳境,可喜可賀。
茶者,自然之鐘靈毓秀,中華之文化奇葩。茶是飲茗,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雅物,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當之無愧是中國的一道生態與人文合一的大風景。喝茶養生,可解渴、解困、解膩、解毒、解憂、解躁。喝茶養性,可滌俗滋雅,讓人心安勿躁,化戾氣為和氣;以茶會友,其樂融融,提升品質與境界。喝茶養廉,可祛邪就正,粗茶淡飯是素業,君子之交淡如水,“茶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茶有文化,以文化人,以茶潤心。幾千年茶史薪火相傳,蔚成中華文明茶風,塑造國民勤勞、儉樸、善良、聰明、好客的性格和人格。
茶緣廣大,包羅萬象、吞吐古今。茶鄉美,茶山青,茶葉香,茶水清,茶話綿,茶歌甜,茶事多,茶詩好,茶韻濃,茶文妙,茶道深。“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茶事寄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茶道溝通融合儒道釋,茶緣通天達地合雅俗。
當今茶業,承古創新。產業鏈長,管理、采摘、焙制、市場,緊密聯系茶農、茶工、茶商、茶人;產業興旺,品牌、品位、品質、品味不斷提升,是舉世矚目的綠色產業、健康產業、朝陽產業,前景可觀,潛力無限。
中原大地,信陽有茶;信陽毛尖,名滿天下。
兩千多年前的固始出土茶葉文物是信陽茶史的豐碑,唐代陸羽《茶經》列信陽為全國八大產茶圣地之一,宋代蘇東坡贊“淮南茶信陽第一”,一百年前信陽毛尖即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新中國成立之初又入全國十大名茶金榜;改革開放以降,諸如全國綠茶品質第一、中國質量金質獎、中國茶葉品牌價值評估名列前茅,榮譽無數,行銷各國。信陽茶,彰顯中華,結緣天下。
神農嫘祖,文化中原,博物九州。中原是中華民族之根,中原是中華文化之源,中原是中國茶園之祖。因根溯源,因根結緣,因根強元。強根固本,是為中原之精神,此乃信陽之茶魂。
吾今生有緣于茶。曾就職于西湖龍井之地,后致力于福建鐵觀音、大紅袍促海峽茶業交流,今尤鐘情河南信陽紅、信陽毛尖濟中原之崛起,中國名茶前三甲于我有緣如此,此乃幸事!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信陽茶會,盛世茶景。清茶一盞,沁人心脾。談文論藝,雅俗共賞;茶業興旺,造福八方。是所愿也。
數年前為賀海峽茶業交流協會成立,吾曾作《茶的宣言》致賀,今以此“再說”以賀信陽茶事。
壬辰谷雨
(盧展工 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