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省區也要辦大文化——專家座談寧夏文藝創作生產
“加強對文學藝術創作生產的引導,建立健全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體制機制,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屆十四次全會精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實施‘小省區也要辦大文化’戰略的重要舉措。”日前,在為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全國第九次文代會、第八次作代會精神而召開的寧夏文藝創作座談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蔡國英的一席話道出了加強文藝創作生產的必要性。會上,寧夏作家、藝術家以及宣傳文化戰線的工作者共聚一堂,分析寧夏文藝創作現狀,暢談推動寧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具體措施。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屈冬玉表示,文藝創作生產一定要立足時代大事抓傳承,立足全國大局抓特色,立足實際抓基層,要注重創新,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小省區能辦大文化的理念,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而在寧夏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鄭歌平看來,文藝創作過程中廣大文藝家既可以單獨作戰,也可以聯合攻關,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就可以創作出一批具有寧夏風格、寧夏氣派和特色的精品力作。更重要的是,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要把深入生活作為創作的常態堅持下去。
“寧夏文學在全國文學的格局中屬于中上水準,有其令人自豪的一面,但也有其尷尬的一面。”寧夏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哈若蕙這樣來反思寧夏文學的現狀。哈若蕙說,文學發展環境、生態的脆弱導致文學邊緣化,重點文學創作項目的立項舉步維艱,文學人才的培養、文學隊伍的凝聚缺乏扶植底氣等,都不容回避。針對寧夏文藝創作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寧夏作協副主席、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郎偉直言,從目前來說,寧夏文學藝術創作水平在全國居于中上水平,但是70后、80后的人才明顯不多,主要原因是寧夏新一代的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就如何更好地推動寧夏文藝創作生產,與會者紛紛建言獻策。鄭歌平認為,文藝創作要開辟新途徑,提升中青年文藝家的綜合素質。要一手抓創作,一手抓推介,提高寧夏文藝創作精品的美譽度和知名度;逐步建立自治區級的藝術創作榮譽制度;充分發揮本土人才的作用、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寧夏文學藝術基金的保障作用、文藝評獎的激勵作用、文藝理論和評論的引領作用。哈若蕙建議,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同建立文學發展基金;充分發揮西吉“文學之鄉”的示范引導作用,可建立更多的省級“文學之鄉”,做好文學的普及,將文學藝術的人民性落在實處。寧夏文聯副主席、寧夏電影廠廠長楊洪濤認為,要高度重視創作與市場的結合,以人民滿意為最高標準,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推動影視作品更好地面向市場、為人民服務。他建議成立寧夏影視項目立項分析和風險評估的研發評判機構;進一步健全人才鼓勵和獎勵機制,設立“自治區功勛文化精英”等獎項的評選,為寧夏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創作環境。寧夏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郭文斌表示,要緊緊咬定“出人才、出精品”目標,扶持文學刊物健康發展,留住名家,推出新人,為文藝新苗創造成長機會,為文藝新人創造好的條件,設立寧夏精品儲備庫和傳統文化搶救資金,用于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節日的恢復工作。郎偉建議,設立寧夏文學藝術創作基金,資助公認的優秀的文藝創作者;在每個行當設首席專家,以一定的政策和資金留住專家,留住人才。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