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央視青歌賽:向左走?向右走?
早在年初的時候,筆者就聽音樂界的朋友說今年央視的青歌賽不辦了。因為根據慣例,如果要如期舉辦,就會在上一年度進行廣告招標工作,比如“xx杯青年歌手大獎賽”。近日一些媒體也從央視證實,創辦于1984年、每兩年一屆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比賽將延期到明年,并在賽事制度、評判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整。如果不是節目的暫停,這個時候的熒屏應當是歌手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場景,雖然也許會讓一些關心這項賽事的觀眾和聲樂愛好者多少有些失落,但央視能將這項賽事暫停下來思考一下如何進行改革,不能不說是件好事。
因為搭載在央視這個強大的傳播平臺,青歌賽自創辦以來就十分引人注目,歌壇多位名家當年都曾站在這個光彩熠熠的舞臺上展示過歌藝,如彭麗媛、閻維文、韋唯、毛阿敏、宋祖英、魏松等。每屆比賽都會成為各家媒體報道的熱點,與此同時也伴隨著很多的爭議。早期的爭議集中在唱法的區分上,很多音樂界人士對于分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進行比賽進行質疑,認為應該按照作品來進行比賽更為科學合理。雖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隨著比賽的一次次舉行、歌手一批批的推出,大家也就默認了這種程式。作為電視節目,收視率也是青歌賽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也在不斷進行改革,比賽的項目越來越多,評委陣容越來越龐大,“話題”也越來越廣泛。比如加入了樂理、文化常識的考核,結果引來這是歌藝比賽還是知識競賽的質疑;一些評委、嘉賓對歌手的現場點評和觀點,引起網民的口水戰;增加原生態比賽,又引發人們質疑上臺演唱的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態嗎?各民族的民族民間歌曲各有自己特點怎么比?進而引發如何保護原生態的大討論。此外,還有關于某評委同時也是參賽團隊的領隊如何保證打分公正?一些歌手連續參賽甚至連續參加了七屆比賽,“老面孔”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如何解決,等等。
應該說這些討論對促進比賽良好運行、繁榮聲樂藝術是很有意義的。但有些現象則脫離了藝術的范疇。如很多觀眾表示之所以觀看青歌賽,不是看歌手的演唱,而是看歌手答題時的出錯、出丑。某屆比賽余秋雨教授成為媒體和網絡關注的焦點,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話題,以至于人們都想不起本屆青歌賽哪位歌手獲了金獎。
如果以推出優秀歌手為主旨的比賽,已引不起觀眾對歌手本身的關注,反而是對聲樂藝術以外的東西感興趣,那么,這項比賽真的應該進行反思了。但對于一個辦了多年的老節目,改變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地方衛視選秀節目的異軍突起,估計青歌賽憑借電視老大的地位仍會一屆屆的舉辦下去。青歌賽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沖擊當屬湖南衛視舉辦的“超級女聲”,也可以這樣說,“超級女聲”第一次撼動了老大“唯我獨尊”的地位?!俺壟暋笔呛闲l視從2004年起主辦的選秀活動(2009年變更為“快樂女聲”),完全采取娛樂化的方法打造節目,其“想唱就唱,以唱為本”的口號十分響亮,不拘外形、不論唱法、不管年齡,只要是喜歡唱歌的女性個人或組合均可報名參賽。這種“無門檻”的做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青年女性參加“海選”,僅成都賽區一個星期就有8000多個女孩報名。此外,靈活多變的賽制,給觀眾許多新鮮感,創造了收視奇跡。活動到現在已舉辦了五屆,盡管引起很多爭議,但推出的安又琪、張含韻、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何潔、黃雅莉、尚雯婕、譚維維等都是目前華語歌壇的活躍人物。
另一項活動是由東方衛視制作,從2010年7月開始每周日晚播出《中國達人秀》,這款真人秀節目旨在實現身懷絕技的普通人的夢想,所傳遞出的人文關懷“感動”理念,獲得廣泛認可。節目在上海、北京、武漢、深圳、天津、成都等多個城市舉辦過“海選”活動,參加者有工人、農民、學生、服務員等,他們的表演盡管技有高下,但都以一種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令人感動。如斷臂鋼琴家劉偉、“中國版蘇珊大媽”朱曉明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該節目在上海本地獲得20.46%的高收視率,在全國也引起很大的反響。
如果說以上兩項活動都是以大眾化的娛樂取勝,那么作為專業的聲樂比賽青歌賽也面臨兩大對手,一是由文化部舉辦的全國聲樂比賽,這項比賽對選手的要求很高,從初賽到進入決賽,選手要準備9首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美聲組的選手必須演唱歌劇詠嘆調、藝術歌曲等具有相當難度的作品;另一項比賽是由中國音協舉辦的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比賽,其民族與美聲的比賽專業性也很強。這兩項比賽由于沒有借助電視媒體,在受眾方面雖不如選秀節目那樣火爆,但因其專業水平得到音樂界的認可。
相比之下,青歌賽的改革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是更具有娛樂性還是強調專業性?或是尋找二者的最佳平衡點?需要細細思量。不過,央視一直以來都在銳意創新,在注重收視率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節目的內涵,近期綜合頻道的改版就是一例。希望青歌賽的組織者集思廣益,對節目成功進行改版,讓這個具有廣泛影響的聲樂比賽平臺煥發生機,推出更多的優秀歌手和好聽的歌。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