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萎縮,何以傳承?——首屆中國京劇流派班畢業公演觀察
4月13日至17日,由中宣部、文化部主辦的首屆中國京劇流派班畢業公演可謂行當齊全、流派紛呈。4臺大戲囊括了老生、青衣、花臉、武生、小生、武旦、丑行等8個行當19個流派。如今京劇流派的現狀如何?流派在京劇傳承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如何讓流派在京劇傳承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些話題在業內也迅速引起了熱議。
京劇流派出現萎縮
“在京劇傳承發展的過程中,目前出現了一種流派逐漸萎縮的現象,必須引起重視?!痹诮邮苡浾卟稍L時,中國劇協理論研究室主任崔偉這樣描述。
這種萎縮主要表現為流派傳承的不均衡。據專家介紹,比如京劇“四大名旦”,其中梅派、程派、荀派傳承得較好,但尚派就有一些困難,繼承人較少。還有老生中的高派,現在基本沒有傳人了。這跟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京劇人才培養陷入低谷不無關系,正是在那個時期,一些流派的傳承出現了斷代。此外,由于有的流派對演員要求比較高,比如尚派要求演員聲音高亮,還要文武兼備;而高派老生則要求演員的嗓音特別高亢,也不容易符合條件。
在考察各地“青研班”、“流派班”學員演出時,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也深有感觸,認為開辦流派班對于京劇傳承的意義十分重大:“如果沒有年輕的演員加入進來,沒有他們對流派的傳承與發揚光大,我們的流派、劇目就會瀕危。”而據中國戲曲學院教授鄭重華介紹,在京劇的流派傳承中,有的可能是親傳弟子或者是家人,比如梅葆玖之于梅派青衣;也有像余派老生這樣的,現在的余派傳人都沒見過余叔巖,余叔巖也沒留下圖像影像資料,只有錄音;再比如程派青衣,實際上已有好幾個分支,各有各的說法。
這些情況說明,京劇的流派傳承任重道遠。
流派是京劇傳承的重要載體
在京劇的發展歷史上,無數藝術先賢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創造,從而錘煉出從“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法、步”的京劇“四功五法”,出現了異彩紛呈、風格各異的京劇流派。實際上,開辦流派班恰體現了京劇界的一個共識,即流派是京劇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鄭重華就認為,流派是京劇傳承的重要載體,也體現了京劇的基本特色,因此重視流派傳承也是京劇的重要任務。而流派班學員,余派女老生王珮瑜也表示,名家名角常常是流派的重要代表,對戲曲傳承很重要,重視流派傳承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出一大批京劇角兒出來。
“京劇流派真正如火如荼地成為京劇藝術的重要審美載體和藝術特征,并成為欣賞時尚,應該始自上世紀初、尤其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其標志是以“四大名旦”和前后“四大須生”為杰出代表的大批優秀藝術家橫空出世,如日中天,京劇藝術取得空前繁榮,藝術家個人風格得到前所未有的最大彰顯。”在崔偉看來,流派藝術不僅是京劇特有的形式美和創造法則與規律,體現著前人藝術智慧與貢獻的重要載體;而且常常也是許多立志高遠的后代藝術家發揮個性、書寫輝煌的目標。流派既是京劇藝術從發展到成熟、繁榮的必然結果,也是京劇表演精華和藝術魅力的重要載體,更是培養京劇人才的必由之路。
“但流派不同于風格,它不僅要求個性鮮明,獨樹一幟,而且其藝術特點得到普遍認可?!贝迋フJ為,這里的藝術特點,是一種“異中求同”的特點,也就是說,繼承傳統是基礎,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之上“同中求異”,形成流派才有可能。此外,流派還必須要有自己的代表性劇目,有一定的生命力并能流傳到50年以上。這些“硬性”指標,都給京劇傳承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兩賽兩班一院”的人才培養戰略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京劇發展迎來了重要的歷史性機遇;2010年,京劇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京劇發展的推進過程中,京劇人才的培養也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回顧京劇史上的名家巨匠,特別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流派藝術飛速發展,百家爭勝之后,幾乎沒有一位杰出的藝術家不是從流派的優秀繼承者中脫穎而出,再經過發展創新,才得以自成一家的。他們都走過了這樣一條幾乎相同的道路——首先都是某流派藝術的優秀傳承人,從而得到觀眾的喜愛,立住了腳跟;然后,才是新的流派藝術的創造者,得到社會和歷史的承認?!贝迋ヅe例說,余叔巖、言菊朋都是譚鑫培演唱藝術的崇拜者和最優秀傳人,高慶奎曾是劉鴻聲演唱藝術的后起之秀,馬連良早期也是以學譚鑫培入手且時譽很高的人物。后來,他們在學習前人創造流派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礎上創造,終成京劇史上開宗立派的名家巨匠,分別創立了“余派”、“言派”、“馬派”。
在目前已經形成的京劇人才培養格局中,“學京賽”(即中央電視臺全國戲曲院校京劇學生大賽)、“青京賽”(即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選拔出來的人才再進入“青研班”,又通過央視《空中劇院》欄目廣泛傳播,流派班的開辦可謂水到渠成?!敖涍^這么多年,‘兩賽一班一院’給開辦流派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恰體現了我們在京劇人才的培養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展現出了一種在人才培養上的戰略布局。”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周龍說。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