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4月13日,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內蒙古通遼哈民史前聚落遺址、四川宜賓石柱地遺址、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遼寧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江蘇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山東京杭大運河七級碼頭和土橋閘與南旺分水樞紐遺址獲選。
據了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22屆,是全國最權威、影響最為深遠的考古評選活動。本屆評選活動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主辦,自2011年11月底啟動,從眾多參選考古項目中精選出25項入選終評會,經過現場展示、專家點評、評委會終評等環節最終確定了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從今年入圍終評的25個考古項目來看,包括史前聚落、城址、王陵、貴族墓地、佛寺遺址、邊疆民族遺存等多個遺址類型。豐富學科類型的新遺址增多,涌現了玉石器制造場、礦冶遺址等以往不常見的遺址新類型。
主動發掘項目增多 但仍以配合基建為主
據統計,與2010年相比,2011年入圍終評的項目,主動發掘的考古項目明顯多于因配合基礎建設進行的考古項目,25項中有14項為主動發掘。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在我國的考古工作中,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項目一直占主導地位,數量約占考古項目總數的80%至90%,而主動進行的考古發掘大約只占總數的10%左右。
而在本次評選活動中,主動發掘項目所占比例增加,與近年來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國家大遺址的保護、考古公園的建設等受到重視有關,并且這些主動發掘的考古項目與以往有所不同,它們在注重學術研究的同時,更多地從保護和展示的角度來進行發掘。
童明康認為,今年主動發掘考古項目的增加并不表示我國考古方向發生變化,配合基本建設而進行的考古發掘仍是考古項目的重點。但從文化遺產保護以及考古學科發展的角度看,每年有一些主動的考古發掘項目也是十分必要的。
舊石器時代考古成果顯著 期待更多國人關注
從本次整個參選活動的考古項目看,專家基本認可2011年是一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豐收年。在48項候選項目中,有6項是舊石器時代考古項目;在25項終評項目中,舊石器考古又占了3項,如此之多的舊石器考古項目在過往評選活動中是未曾有過的。考古學家高星表示,自己曾幾次到過獲得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該遺址是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遺址,其中包含多個層位,遺物、遺跡現象非常豐富,保留了距今17000年到幾千年這個時段人類生存演化非常重要的信息。
盡管舊石器時代考古項目成果豐碩,學術價值和國際影響力很高,但由于時代、技術與審美變化,在目前諸多參差不齊的鑒寶節目中,因外形質樸、材料造價不高、信息解讀困難等原因,諸多舊石器時代的器物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而借助本次考古新發現的評選,一些考古學家表示,希望社會和收藏群體給予此類考古項目和文物器物更多關注。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