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影視城緣何頻唱“空城計”
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幾年,隨著影視產業的迅猛發展,各地影視城、影視基地建設再掀高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影視城已達上千座,幾乎遍布每個省份,全國影視基地總投資額已接近500億元,投資規模仍在持續擴大,一些新的影視城仍不斷涌現。一邊是各地方興未艾且聲勢浩大的“造城”運動,一邊卻因為大量重復建設,且盲目求大求全,以致數量上供大于求,風格上“千城一面”,加之經營管理上缺乏切實可行的盈利模式,使得這些“龐然大物”頻頻上演“空城計”,80%陷于虧損狀態,15%勉強維持溫飽,僅5%能夠盈利。地方政府這般理解和發展文化產業的路數和熱情,著實令人生憂。
掐指一算,國內興建影視城已有25年之久,上可溯至1987年我國最早規劃建設的影視拍攝基地——央視無錫影視基地。當時,國內影視業正處于起步階段,出于對拍戲的好奇、對明星的熱捧,無錫影視基地一時間成了極其熱門的旅游景點。影視與旅游聯姻,使外景拍攝地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旅游目的地,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這也成為不少地方政府熱衷于投資建設影視基地的直接動機。無錫影視基地的成功,極大地刺激了市場,在這之后的20多年里,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熱潮迅速席卷全國。
誠然,一座成功的影視城,通過影視拍攝聚集人氣,提升市場認知度;又通過游憩設施配套,深度體驗參與,吸引并留住游客;并可衍生創意產業支撐,擴大產業鏈條,使得影視拍攝與游樂體驗雙線互動,影視旅游與創意產業完美結合,的確可以帶動一個龐大的經濟商圈,服務一方經濟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品格。這樣的局面,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各地政府或影視城項目的投資者、建設者缺乏必要的科學論證和長期規劃,甚至有些投資商竟懷有妄圖通過一兩部戲,搭一座影視城就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簡單想法,不做相關市場調研分析,缺乏對不同層次、不同群體文化消費狀況的清醒認識和定位,更不必談針對性地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內涵和資源,以致于有些影視城,隨便圈一塊地,砌一堵圍墻,造幾幢仿古建筑,就敢賣票發展旅游經濟。以影視城建設帶動地方旅游經濟,影視是表,旅游為里,文化才是其魂魄所在。如今眼下的現實倒更讓人覺得,中國影視城的建設缺的不是資金,而是投資文化的長遠眼光與對文化的持久熱情。
仔細想來,其實跟風大建影視城,只是地方政府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全貌之一斑,諸如此類的大興土木工程,在國內一些城市并不鮮見。借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東風,大量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大劇院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這當然是好事,但不少地方走向了反面。比如在文化基建上舍得下本錢,似乎體量不大就不足以彰顯其影響力,盲目求大求全,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化產品后續跟進乏力的問題,文化產品供不應求,文化創意乏善可陳,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其暴露的正是地方政府對于文化發展的一種短視行為,它也成為形式主義、浮躁之風和鋪張浪費的典型表征。影視城作為一種文化地產,以地產哺育文化發展,通過文化來實現地產增值,而因為有些地方政府或投資商錯把本該投到文化上的錢投到地產上去,以圈地、開發房地產等經濟利益為目的建設影視城,打破了影視城發展的良性循環,助長了大量的文化泡沫,不但對發展文化產業沒有幫助,也造成了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
其實,成功的影視城,并非單純地造一堆房子那么簡單,它需要時間的積淀,需要具備相當完善的配套服務功能,一方面可以為劇組提供取景攝制、餐飲住宿、道具租賃、后期制作等一條龍綜合型服務,同時又能給游客帶來獨具特色的深度文化體驗,結成集影視創意、制作、傳播、消費、服務及交流于一體的文化產業鏈,才能更加彰顯其核心競爭力。從大的層面而言,城市文化發展、文化強國建設需要培育、發展先進文化的載體,這個載體包括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而“千城一律”地上演“空城計”,正是地方政府“重文化產業、輕文化事業”的典型表現。文化事業的繁榮是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文化產業要靠文化事業來涵養,只有正確厘清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系,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地方政府在文化事業發展中的缺位,以及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越位。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