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天價“出場費”嚇退了誰?
“出場費”報出天價,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近來各媒體的話題逐漸從歌星的天價轉向影視明星的漲價。如何遏制這種暴漲勢頭,引發了廣泛議論和擔憂。其中觸目驚心者,在于明星報酬畸形上升,竟占影視劇投資的50%以上,致使一部劇作編、導、攝、舞美、服裝、效果、制作等等捉襟見肘,甚至不得不粗制濫造。以電視劇為例,國內一線巨星的每集片酬,紀錄已經一破再破。前些時候最高者聞聽為每集30萬元,不久又傳為50萬元、60萬元、70萬元,新近據稱抵達90萬元。提升速度之快,超過任何一個暴利行業;漲幅巨大也超過任何一種文化產品。
天價“出場費”,發端于歌星,并隨著諸文藝產品在市場的崛起,泛濫至電視文藝晚會、電影、電視劇、書畫、收藏鑒定、圖書出版、熱銷文學、流行音樂、網絡文藝等等,造就了一批文化富人,也使文化市場一片混亂。人們在探尋規范之道時,往往要問:是什么原因推動了價格走高?
原因很多,問題復雜。其中有這樣一種解釋:近日,某當紅影視明星解釋說,之所以不斷提高身價,是因為接到很多爛片的片約,礙于種種關系不好推辭,于是報出天價,以圖嚇退投資方,未曾想別人照價付錢,于是只好如此這般。無獨有偶,某報披露,美術評論家日前行情大漲,一篇畫評潤筆費超過30萬元,有評家自嘲,是故意“獅子大張口”,意欲以天價嚇退那些有求者,未果。
這種“嚇退”說,乍一聽,很雷人;細一想,很憂人。因為所謂天價“出場費”,并沒有嚇退爛片劣作的市場逐利,而真正受害者、被嚇退的是藝術本身。
首先,被嚇退的是創作者的藝術良知。一部作品無論多么低劣,只要出的錢多就為其表演、為之評論,藝術家的操守、藝術創作的基本原則和標準一概棄之不顧,到末了,這樣的藝術家身上還有多少藝術呢?很顯然,這是一種藝術的慢性自殺行為,當事者不可不察。
其次,被嚇壞了的是我們良好的創作生態。藝術界目前越來越盛行互相攀比之風,你要多少,我也不弱,于是價格瘋漲。一方面使一種非理性的要價惡性蔓延,打破藝術投資格局和合理結構,使集體創作變成畸輕畸重;另一方面使病態的創作理念成為常態,致普遍性喪失藝術良知。此風一長,藝術亡矣。
再次,被嚇倒了的是受眾的藝術欣賞熱情。明星和名家之所以有名,是他們的藝術創作有影響、有權威、有魅力。這種知名度不僅來自業內人的首肯,更多的來自于受眾的喜好、追捧和認同。要維持這樣一種藝術影響的廣度和高度,除了在藝無止境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外,別無他途。企圖把濫片演成佳作,把劣作評為精品,這是昧著藝術的良心掩耳盜鈴、舍本求末。這不僅是藝德敗壞的癥兆,更是對受眾作為衣食父母的大不敬。有句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千萬不可自以為是,明明是瞞天過海卻還以為受眾是好糊弄的愚民。水可載舟,水亦可覆舟。口碑可以成就藝術家,口水也可以唾棄從藝者。這個道理很淺顯,但也很容易被忘記。
誠然,以天價嚇人的畢竟是極少之人,更多情況下,我們看到很多很多的藝術家不惜息影息戲,只為了等待一個合意合適的本子;也有明星名家不為五斗米折腰,劣作面前,勇于對天價說不。他們不但維護了自己的聲名,也使大量水貨夭折,為文藝生態的凈化作了無聲的貢獻。這才是真正藝術家的氣節。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