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圖書發行拼的不是書名
日前有媒體報道,25年前世界推理小說三大宗師之一松本清張的代表作《球形的荒野》引進中國后,備受冷落。25年后,這本小說再次引進中國后卻奇跡般地連續盤踞豆瓣新書首頁,而且評分高達9.2分。形成這一戲劇性變化的原因,不是原著內容有了改變,而只是書名由原來充滿詩意的《球形的荒野》改成了所謂更具吸引力的《一個背叛日本的日本人》。
這一案例,不禁讓很多人感嘆,在眼下這個崇尚注意力經濟的時代,就一本書而言,不論其內容如何,想要暢銷,也必須要有一個能夠吸引眼球的書名,否則,再經典亦是枉然。畢竟這樣的實例此前并不鮮見。據北京新華書店數據顯示,2011年日本圖書銷售冠軍——《如果高中棒球隊女子經理讀了彼得·德魯克》在日本的銷量超過100萬冊,但全北京2月份銷量僅4本;《阿特拉斯聳聳肩》是美國歷史上僅次于《圣經》的超級暢銷書,被譽為對美國影響最大的十本書之一,累計銷售已超過8000萬冊,但1月份,全北京銷量僅3本;1980年出版的意大利作家翁貝托·埃科的代表作《玫瑰的名字》至今已被翻譯成35種文字,累積銷量高達1600萬冊,在國外的聲譽遠超過《達·芬奇密碼》,但其銷量在北京連續幾個月為個位數……或許,導致這些經典作品不暢銷的原因有很多,但在很多人看來,書名平淡無奇,不能在短時間內吸引讀者眼球則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誠然,一部新著面世,想在浩瀚的出版市場擠上榜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針對市場做一些適當的包裝,以吸引更多讀者,本無可厚非。可是如果著作自身內容空洞乏味,再華麗的包裝、再怪異的書名,即使獲得了一時的效益,但也終究不能成為經典。相反,一本名字平庸但內容扎實的好書,也許一開始并不暢銷,但是經過時間的沉淀,終究會歷久彌香。然而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并不為當下出版界中的一些人所明曉。“書名不怪,書商不賣,讀者不愛”的奇怪邏輯在圖書出版界大行其道。很多圖書出版單位不再像以往那樣中規中矩,起一個古怪的書名,成了很多作者通往暢銷的捷徑。出版人因此個個成了“書名黨”。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個奇怪的書名總會勾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可是,讀者買書畢竟不是為了閱讀一個新鮮刺激的書名,就像顧客去飯店消費,初衷是想品嘗到表里如一的飯菜,而不僅僅是去贊嘆美麗的菜名。
怪異的書名有時不但不能為著作本身添彩,反而會誤導讀者。就拿名為《禪與摩托車維修技術》這本美國圖書來說,很多讀者乍一看書名大多會將其視為機械類教科書,可事實上該書講述的是一對父子騎摩托車跨越美國大陸,探尋生命意義的哲學書籍。但由于書名的誤解,很多網友在錯買之后悲憤地留言:“天哪!我所關心的補胎、氣門閥疏通、消聲器維護等內容全部沒有。”豈不悲哉!
雖然搞怪書名現象并非國內獨有,但與國外奇怪的書名多少還有點幽默成分相比,國內很多書名則有種“名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如《魚和它的自行車》《等待是一聲最初的蒼老》《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怎樣把倉鼠變成化石》《挖鼻史》《如何處理仇人的骨灰》等等,這些有著奇怪名字的書,事實上大部分都是打著無厘頭的幌子,其內容實在乏善可陳。既如此,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出版人放著文從字順的名字不用,而偏愛搞怪書名呢?一句話:吸引眼球,刺激銷量。
對于一本書來說,好名字猶如一把鉤子,它能瞬間勾住讀者的心。但好的書名貴在創意新穎、內涵豐富、不粗不俗,而不是越奇怪就越好,越“雷人”就越能吸引人。更重要的是,真正能讓一本書成為經典的最終還是其自身內容。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