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象雜言]沒文化的翻譯很可怕
沒文化的翻譯很可怕
——由一本為中餐飯菜“正名”的書籍面世說起
近日,北京市外事辦和市民講外語辦公室聯合出版的《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在坊間引發熱烈爭議。有表示官方對菜名翻譯加以規范很必要;有認為民間譯法很歡樂很直白,官方譯法太正統,有些翻譯太晦澀難懂;還有直言中國菜根本不需要英文來襯托它的文化,等等。筆者以為,當下國內很多餐館千奇百怪的英文菜單,不僅外國人看不懂,連熟悉中式英語的國內英語老師也難辨其意,從這個角度來說,出版一本為中餐飯菜“正名”的書籍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試想,當國外食客看到麻婆豆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麻臉的女人做的豆腐);四喜丸子:Four glad meatballs(4個高興的肉團);紅燒獅子頭:Red burned lion head(燒紅了的獅子頭);螞蟻上樹:A pile of climbing the tree (一堆在爬樹的螞蟻);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s(丈夫和妻子肺的切片)這些讓人忍俊不禁、毫無文化可言的中餐英語菜名后,即便對這些菜肴再有興趣,恐怕也會頓失胃口。
說起中國菜名,其中不僅包含了原材料的信息,還糅合了很多文化、歷史事件、人名等,可說是中華悠久飲食文化的濃縮,所以中國菜名翻譯必然離不開濃郁的傳統文化。翻譯菜名雖然無法與譯詩歌散文的難度相比,但要把菜名文字凝練、精確的特征、豐富的文化內涵及鮮明的地域特色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同樣需要譯者具備扎實的外語基礎和相對深厚的翻譯功底。此外,中國菜名除了包含多種中華民族的文化元素外,還具有很強烈的文化特性,如“金玉滿堂”這道菜,實際上就是蝦仁蛋湯,倘若簡單直譯,必然造成信息不暢。
文化翻譯學派核心人物蘇珊·巴斯奈特認為,翻譯應該以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而不應該停留在以前的語篇上。的確,只有以文化為單位,才可能在翻譯過程中使源語文化在目標語文化里發揮跟在源語文化里一樣的功能。如果只注重字面意義而不分析其深層含義,特別是其文化內涵,那么就可能導致文化的缺失,也就無法達到功能對等的效果。可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缺乏文化內涵的誤譯和亂譯。
前段時間,網上出現了一篇名為《武俠人物英文名》的帖子,其中對武俠名著中人物的英文翻譯不可謂不雷人,如“李莫愁”譯成Don’t worry lee(不要擔心李)、“任我行”譯成Let me go(讓我走)、“喬峰”譯成Look crazy(瞧瘋)、“令狐沖”譯成Make the fox rush(讓狐貍沖)……隨后更有網友跟帖,將武俠世界發生的雷事發展至熱門古裝劇和中國古典名著中,《還珠格格》《三國演義》等均成為惡搞對象。其中以《還珠格格》中的容嬤嬤(Let me touch touch,讓我摸摸)的翻譯最為“驚艷”。咋一看,這樣的翻譯的確頗具“笑果”,但如果毫無顧忌地以這種無視專有名詞、語法等諸多限制的翻譯來惡搞傳統文學名著的話,勢必會有損古典名著的文學價值。
如今很多城市和旅游景區為了給來此旅游的外國朋友提供便利,將路牌、交通指示牌、景點標識和公示語都變成了雙語,然而,在這些雙語標識的英文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既有用詞不當和拼寫錯誤的,也有語法錯誤和語用錯誤的。比如,湖南某景點有一塊指示牌,漢語明明寫著“停車場”,而下面的英語卻是“car park”,懂得一點英語的人都知道,“park”是“公園”的意思,“car park”成了“汽車公園”;更可笑的是,廣東某景點本想將“停車場”譯為“car parking”,結果“parkin”一詞少了一個字母“g”。由于“parkin”是“燕麥餅”的意思,如此一譯,“停車場”就成了“汽車燕麥餅”。這樣的案例還可以舉出很多,不過究其共性,除了對待翻譯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外,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粗鄙化的體現。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力的日益強盛,對外文化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作為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的使者,中國翻譯工作者不但要充分認識到對外盡可能準確譯介中國文化的重要性,更要深刻領會到,一個好的翻譯,說到底,最后翻譯的不是語言,而是文化。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