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兩會]我們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還不夠近。”當記者多年,卻第一次跑兩會,在十余天的“跑會”過程中,腦海里總是浮現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的這句著名告白。與以往接觸過的任何采訪氛圍不同,兩會儼然是新聞的火山噴發地,在這里會發現各種各樣新鮮的新聞汩汩涌出,只待你去記錄、去追問,每天連跑帶顛的奔波,即使是身體的疲憊也被精神的高度興奮消解于無形。兩會可算是個演武場,投入其中磨練一番,轉身發現自己也成長了很多。
兩會的小組討論通常是發現新聞的陣地,今年的討論焦點回顧起來可謂四個字:“故”“新”“錢”“權”。“故”,今年有關文保的相關話題簡直是熱鬧到要“爆棚”,文物鑒定亂象、康有為故居拆除、故宮的相關話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話題……這些都是小組發言及提案議案的大宗;再說“新”,“文化走出去”的點擊率是相當之高,當然爭議也不少,其中言辭切切批評反思者居多,“文化走出去”絕沒有口號喊起來那么簡單,恐怕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錢”的話題,可以從記者會上馮驥才委員與王健林委員關于文化是否向“錢”看的探討而引出,引發文藝家關于在經濟大潮下是否“唯利是圖、利益熏心”的自律思考;“權”則直指近年來一些為政績搭建起來的文化工程華而不實、浪費社會資產,從而有了諸如馮驥才委員提出“干部選用須建立文化考核機制”等建言……文化在今年兩會絕對是個熱詞,不僅是文藝界,也在港澳臺、社科、經濟及各民主黨派的討論中成為重要話題。恰如某位委員所說的,“文化熱”很好,但是文化絕不僅僅是熱鬧的時髦話題,絕不僅僅是淺顯的、流于表面的,而是深層次的,怎么走?往哪個方向走?核心價值是什么?
有許多難忘的瞬間,借此補遺。在今年政協會議的最后一次小組發言上,韓美林委員說:“我在政協已經六屆了,人家說你看‘韓大炮’又在兩會上放炮了,我說我不怕,不要做‘劉小膽’、‘張小膽’,獻計獻策不要獻媚。”馮驥才委員參與政協會24年,僅與韓美林在兩會上見面的時間就有1年多,也算是個壯舉。他感嘆:“知識分子就是為思想而活著,思想是最神圣的東西,哪怕是錯誤的,可以自我批判,也要忠于你認為對的東西。我在政協會上堅持兩點,一個是責任,一個是直言不諱。政協讓我學習了很多東西,也讓我更關心這個國家。”
是啊,作為一名普通的“上會”記者,我想政協也的確讓我學習了很多東西,也讓我更關心這個國家。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