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找尋城市發展的文化內涵
如果說城市是現代文明的高地和現代人詩意的棲居地,那么,城市精神便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與品質,是一方市民認同的價值取向與共同追求。正如一個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作支撐一樣,一個城市不可或缺自己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它串起了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又主導著城市的發展方向。“北京精神”的提煉活動前不久很火熱,國內其他城市也開始熱衷尋找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究竟是如何尋找的呢?當你穿越一座城市,追述一座城市的歷史,觀察它的經濟命脈,并融入到這座城市人的生活之時,你或許能觸碰到一些。“這種感受是可以用言語去描述的,但不應該用口號去打造。”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這樣說。
如果說城市是現代文明的高地和現代人詩意的棲居地,那么,城市精神便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與品質,是一方市民認同的價值取向與共同追求。正如一個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作支撐一樣,一個城市的精神也不可或缺。“城市精神是對一個城市整體特點的高度概括,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現在各地都提倡城市精神,說明我們開始考慮人民群眾精神方面的需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指出,“一個城市的精神文明應當與民風、民俗息息相關,以‘北京精神’為例,‘愛國、創新、包容、厚德’這四個詞都好,但是并不在一個層面上,愛國、包容都有厚德的意思,這幾個詞用來描述北京,與這座城市的濃厚城市文化相比顯得有些淺薄。”
“城市精神與城市歷史、民風民俗息息相關,之前北京市把崇文、宣武兩個區的名字去掉也很可惜。”田青對此慨嘆。“上世紀50年代,由于歷史原因,北京的‘舊城改造’毀掉了大量城墻、城門等珍貴的富有首都風貌的建筑;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不少名人故居、胡同等,也被以各種理由拆除殆盡。當人們認識到這個錯誤時,再行重建,已非古物。如果說實體建筑因為占據一定空間,保護有相當的難度的話,地名文化作為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總不致占據空間,我們看著今天充斥北京城鄉的新地名、樓盤名,如‘銀街’、‘海德堡’、‘楓丹麗舍’……真不知置身于哪個城市了。建議各地提出城市精神時,不能將城市精神、城市改革與傳統文化割斷,讓城市更具文化性、繼承性和提升的空間。”田青表示。
凝心聚氣,引領新一輪城市發展潮流。這無疑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與升級,也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陳建功表示,地方政府提出城市精神口號,想必也是希望能夠增加凝聚力,是否應該增加一些新鮮的元素,比如“北漂”對于北京的深層影響,已深入到城市的肌理,20年前寫作《找樂》是反映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失落,更多地反映的是老北京的狀態,現在的北京早已是另一番樣貌,怎么將這種新的元素注入到城市精神中值得思量。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底。從城市精神推展到文化發展,種種問題值得重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也關注到目前全國各地掀起的文化熱。他表示,“在推動文化建設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摒棄一些不正確的觀念。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不是‘文化大掙錢’,指望文化掙大錢的觀念與建設文化強國的政策和精神是不符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給記者舉了一例:“有一個北方城市找我做決策咨詢,擬在該市建一個‘絲綢之路’大型主題公園。靠移植西部省份的旅游資源造起來的公園,那一定相當假,并且相當空。”范迪安說:“文化要大發展不要大躍進,大躍進不但違反了經濟建設客觀規律,也違反了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馮驥才表示,有的地方一哄而上,大搞文化節,大搞文化工程,既浪費資源又無法真正推動文化發展。文化強國的標志在于:一要有鮮明的國家文化形象、強有力的國家文化精神;二要有大批當代文化精品支撐以及不斷提高文化品質;三是整個社會文明素質的提高。而這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不是一些空洞的概念組織起來的。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