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雷鋒,不普通的雷鋒精神——“向雷鋒同志學習”主題活動側記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當《雷鋒日記》中那些影響了幾代人的文字,伴隨音樂的旋律回蕩在會場上空時,在場所有的聽眾仿佛隨著悠揚的歌聲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3月5日,在中國攝協舉辦的“弘揚雷鋒精神 構建和諧文化——向雷鋒同志學習”主題活動現場,由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兼中國攝協分黨組書記李前光,雷鋒戰友、海軍原副政委冷寬中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學雷鋒基金管委會執行主任、海軍工程大學原政委高學敏少將以及拍攝雷鋒事跡的老攝影家、雷鋒戰友張峻、季增娓娓道來的雷鋒故事,讓大家深切感受到了一個別樣的雷鋒和一種永恒的“雷鋒精神”。會議由中國攝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顧立群主持。
走進報告會現場,一張張珍貴的黑白老照片,記錄下了雷鋒輝煌而短暫的一生,也記錄著照片背后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兩年零八個月,為雷鋒拍攝了260多張照片,被譽為“為雷鋒拍照第一人”的攝影家季增,手握一本小書,指著書中一張雷鋒擲手榴彈的照片說:“你看他照片里英姿颯爽,當時訓練的時候,擲手榴彈可是他入伍后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剛入伍那會兒,雷鋒身小力薄,別人扔30至40米,他才扔20多米,不及格。這下雷鋒可急了,天天加練。結果,練了一個禮拜,不但沒丟遠,反而更近了。因為他把胳膊練腫了,沒勁可使了。后來,戰友們給他出點子練單雙杠,加強上肢力量,最后才算過了這一關。給戰友縫被子、向災區寄錢、輔導學生上課……念叨著一張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季增如數家珍。
“這次我是檢討來了。”報告會上,攝影家張峻直言內心的慚愧。與雷鋒先后接觸9次、79天,共拍攝了224張照片,但張峻總覺得對不起這位可親又可敬的戰士。“那時,我的攝影技術不行,拍的照片也不夠多,留下了好多遺憾。”與雷鋒的短暫相處,卻改變了張峻的人生軌跡。從雷鋒1962年犧牲到現在整整50年,張峻再沒有放下相機,大江南北,他一路走一路拍。“我一共拍了327個學雷鋒的先進典型,60000多張底片,我就希望讓‘雷鋒精神’永駐祖國大地。”
還原真實的雷鋒,講述雷鋒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的可親可愛可敬之處,成為報告會上大家共同言說的話題,這也對一直以來關于雷鋒照片造假的質疑作出了正面的回答。冷寬說,“雷鋒是個人,他不是神。他是一個普通的青年,非常陽光,也熱愛生活。愛美、讓生活更陽光一些,完全可以理解。他自己很愛照相,在每個關鍵時候,他都要留下一張紀念照,包括得知被批準入伍了,他就跑到照相館身披紅花拍照。另外,當時雷鋒是個孤兒,所有的收入都由自己支配,他在地方掙工資,一個月26塊錢,他有這能力買皮夾克、手表這些東西。”
報告會臨到尾聲,在場觀眾一同詠唱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并向雷鋒同志的3位老戰友冷寬、張峻和季增獻上了鮮花。不一樣的雷鋒,不變的“雷鋒精神”,這種精神在當代社會是什么?“‘雷鋒精神’,其實質與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它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文明的同義語,先進文化的表征。”李前光如是說。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