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界座談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 相關系列采風活動同時啟動
2月28日,由中國美協主辦,《美術》雜志社承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美術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馮遠和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吳長江以及羅成琰、陳建文、向云駒、劉健、侯一民、楊力舟、馬書林、梁江、李翔、杜滋齡、謝志高、張曉凌、吳為山、楊飛云、王宏建、苗再新、鄒立穎、袁武、于小冬、尚輝等來自美協系統、畫院、藝術院校、部隊美術創作機構的代表出席座談會。
馮遠在座談會上講話。他說,重溫講話精神,促進美術創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承擔使命,就要秉持崇高的文化追求,在弘揚先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發揮帶頭作用;樹立人民至上的觀念,在貼近群眾、反映群眾、服務群眾上發揮帶頭作用;保持與時俱進的品格,積極投身改革實踐,在推進文化創新上發揮帶頭作用;強化精品意識,在生產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產品上發揮帶頭作用;堅持崇德敬業,在恪守良好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上發揮帶頭作用。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回顧了《講話》發表70年來對中國現當代美術發展進程的作用和影響;暢談了《講話》倡導的方向和精神對今日美術創作的價值與意義;探討了深入生活與寫生創作的關系。
老一輩美術家侯一民、楊力舟從各自的藝術實踐出發,講述了《講話》對其人生與創作產生的重要影響,并就加強青年一輩美術工作者對《講話》精神的學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為一名“文藝老兵”,侯一民說:“《講話》中指出,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這句話指導了我一生。”他希望年輕一代的美術工作者不斷學習、重溫《講話》精神。楊力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他認為,我們今天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回憶毛澤東同志的精辟論述,文藝為什么人和怎么為的科學論斷仍然對我們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美學觀、自覺遵循藝術創作規律、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滋養高度藝術修養和精湛藝術技巧具有寶貴的指導意義。我們應該認真地重溫它,認真地學習它,并將這些在青年一輩中間進行傳承。
與會者還對如何在信息高度發達,價值取向多樣,創作方法紛繁的當下更好發揮《講話》精神引領作用各抒己見。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認為,當代藝術史研究與寫作,對《講話》發表后開創的全新藝術形態的認知、研究不足,需要從多個方面重新認識《講話》對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產生的巨大作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認為,當我們對畫的意義進行終極追問時,就會發現,《講話》告訴了我們創作不會衰竭的源泉、力量在哪兒,而一旦我們在藝術中獲得了這種力量和精神指引,就會知道什么才是人類藝術史上真正偉大的作品。本報社長向云駒著重提到,《講話》中提出的重視文藝批評、尊重文藝規律、用文藝的方式開展文藝工作,對今天引領當代美術創作或藝術思潮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則認為,《講話》不只是經典的歷史文獻,而且是活態的文藝發展指南,現在回顧這70年中國新文藝的歷程,履行講話的精神可能比回憶更重要。
座談會最后,中國美協特別組織了“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全國寫生作品展”系列采風活動啟動儀式,并以此作為中國美協履行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據吳長江介紹,中國美協今年將組織美術家到青海、內蒙古、甘肅、四川等地寫生,成立浩瀚草原、大美四川和首屆西部少數民族美術人才高研班三個采風團,并希望改變過去流于形式、浮光掠影的通常寫生模式,爭取在人員的組織、寫生時間的安排、與寫生地美術工作者交流、互動等方面做出新的嘗試,讓廣大美術家真正走出畫室,走到人民中去,創作出一批反映新時期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佳作,為《講話》精神在當代再放光芒作出美術家的努力與貢獻。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