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以幣代禮”,折射出了什么?
近日,在英國坎特伯雷舉行的2012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中國小選手一舉獲得全球16金中的10金,風光盡顯。然而,榮耀之后卻發生了一件頗煞風景之事。據介紹,在參加競賽的中外學生互換禮物環節,面對外國小朋友送上的精心準備的水杯、筆,措手不及的中國孩子只好臨時拿出人民幣送給外國小朋友。此事傳開,引起人們對當下孩子禮節知識匱乏,以及家長、老師對禮儀教育缺失的質疑與譴責。譴責固然在理,然而這種譴責是否完全瞄準靶心?將癥結聚焦在禮儀教育欠缺上,是否也可能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批評的應矢之的。在失禮的背后,也許還存在更大的隱憂值得我們自省。
其實,面對突發事件,情急之下“以幣代禮”,某種意義上說是孩子們機智而慷慨之舉,也在表面上實現了減輕失禮程度的效果,本身無可指責,甚至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相信深知“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孩子們,當時面對對方的情禮雙至,感動、愧疚之中傾囊,雖為下策卻也是摯情之為,這金錢無疑附著著他們的真情還禮之心。問題在于,在當時孩子們所及之物中,金錢也許并非唯一的可以贈予之物,為什么他們卻本能地想到饋贈金錢?可以想見在孩子們心目中,錢應該是他們自視最“珍貴”、最“有價值”的東西。與“禮輕情義重”不同,此次“禮重情也重”。這種由孩子潛意識的價值排序造成的尷尬事實,能完全責怪孩子嗎?
價值觀的形成非朝夕可得,而是在日積月累中潛移默化形成的。生于斯長于斯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對周遭的影響免疫。當代少年兒童的價值取向正是深受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也必然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生活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當代少年兒童同時受到傳統價值觀、當代社會多元價值觀,以及外來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多種價值觀并存與共生必然令其無所適從。當此之時,價值觀的引導便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當下社會,物質主義泛濫的事實已經讓孩子耳濡目染之處的純凈所剩無幾。我們用位高、權重、財廣等標準來衡量成功;我們用成名與否、得獎多少、成績高低等指標來品評優劣。太多的量化、物化的標準在孩子價值觀形成過程中一路被各種方式強化。即使是日常生活中,面對孩子,當父母用金錢犒賞佳績時,當親朋用紅包表情達愛時,當學校用獎金表彰成績時,人們在認同其傳遞情感的功能的同時,也無形中已將自己的價值取向親手傳遞給了孩子們。正如我們只見在物質的豐裕中孩子的壓歲錢逐年遞增,而關于“壓祟”等古老文化意蘊卻鮮見傳承……
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以幣代禮”的本能反應也許恰是某些成人價值觀的一種集中兌現。因此,即便此事可能只是一個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的偶發事件,即便我們愿意相信大多數的孩子不會遭遇“以幣代禮”的尷尬,是否也足以讓我們有種警醒?
并且,不厚道地說,在奧數的比賽中出現這一尷尬,也許足以成為這個物化社會某種恰切的隱喻與諷刺。曾飽受詬病的奧數比賽吸引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是孩子心之所向,還是成人的價值預期?執著于不斷挑戰人類智力極限的這一比賽的孩子們,一路狂奔中忽略掉的又何止是為對手準備禮物的禮節與心境?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