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騰到吉祥符號:眾人說“龍” 告訴世界中國龍文化
新華社上海1月17日電 高聳入云的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上,一條紅色的巨龍盤旋,旁邊一行醒目且有些夸張的英文大字:“中國龍會不會咆哮?”這是上海美國商會2012年第一期會刊的封面。對此,上海美國商會傳播與出版部總監戴維·巴斯馬吉安解釋說,2012年被廣泛認為是中美關系會發生改變的一年,對觀察家們來說絕對是有趣的一年。
龍,在東西方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在古代中國和今日中國的詮釋也不盡相同。歷經變遷,龍在今天中國人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在中國的外國人對龍有什么看法?
專家說龍:從圖騰到吉祥符號
在華東師范大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田兆元教授眼里,龍是美的化身,是勤勉的象征,活力的象征,也是救星,能帶來吉祥,并且是財富的象征。這些定義從中國神話傳說中小龍女、白龍馬、龍鳳呈祥、龍王播雨、風調雨順以及海底龍宮寶藏等故事形象和信仰中可找到相應解釋。田兆元認為,作為民族形象,龍在中華民族心目中有著無法動搖的民族情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形象。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龍是一個靈動、變化的形象。龍的精神與形象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田兆元強調。最初,龍作為氏族部落的圖騰,是氏族群體的精神象征,有神明和祖先的寓意;到封建社會,帝王獨占龍這個形象,與皇權緊密結合,龍由宗教化崇拜增加了政治化內容;后來,民眾開始分享其吉祥寓意,認為龍可以帶來福祉和美好,各地不同程度地留下龍文化印記;經歷長期的‘獨占’與‘共享’交錯,到現代,普通民眾更廣泛、更自由地分享龍的形象及其吉祥氣息。
對于近期熱議的2012農歷龍年生肖郵票,田兆元認為,今年的龍票設計取材于傳統題材,內涵豐富、具有美感。作為觀眾,可以將其理解成一個歡快的形象,是一條愉悅、自信的龍。比如,這條龍嘴張得很大,像在開懷大笑,伸展的爪子像在手舞足蹈。
“有人認為,龍有著蛇軀鱗身、虎牙銳爪,騰云駕霧,模樣有點兒兇,其實,龍也很溫和,甚至偶爾還會受到欺負,比如《西游記》里對孫悟空無可奈何的龍王,就是這樣。”田兆元說。
據了解,2012年,除了中國,全球還有10多個國家相繼發行有關龍的郵票。對此,田兆元認為,借助郵票等媒介,龍這一形象已成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文化資源,“而中國應主動發掘龍身上的吉祥美好內涵,樹立一個美好、積極、健康的國家形象。”
除了龍本身形象,中國還有許多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比如舞龍燈、劃龍舟。田兆元說:“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齊心協力、合力奮發、有力氣、有秩序、勤奮努力。當今,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尤其需要發揚這種團結合作精神。”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