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年畫 品民俗 過大年
灶王府(東昌府)
由廣州博物館和青島市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祈福迎春——山東民間木版年畫展”于12月29日歡喜開幕。本次展覽共分為“拜神祈福”、“戲出·傳說”、“民生寫真”、“花鳥山水”四部分,展出了不同時期的山東民間年畫80余件,囊括了山東境內最有代表性的楊家埠年畫、東昌府年畫、高密撲灰年畫和平度宗家莊年畫,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和地域特色,形象再現了山東地區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老年畫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散落在民間的清代老版新印的木版年畫作品,充分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純樸的思想感情、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要說展覽中最吸引老百姓的還是每一張木版年畫背后的民間傳說。
年年有余(魚)(楊家埠)
民子山(楊家埠)
灶王為玉帝女婿
山東民間木版年畫創作初期,題材比較狹窄,為迎合民間信仰的要求,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其中包括了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門神、灶神、財神等神仙。本次展覽的第一部分“拜神祈福”中就有多幅關于“灶王”的年畫。
“灶王”又名“灶神”、“灶君”,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司飲食之神。傳說“灶王”于農歷臘月二十四日至除夕上天陳報人間善惡,所以民間有在十二月廿三日(小年)晚祭祀“灶王”的習俗,除夕夜晚再行接“灶王”之禮。關于“灶王”的來歷說法不一,其中北方流行“灶王”是玉帝女婿的傳說。傳說玉帝有個小女兒私下凡間,與一位小伙子結為夫妻,并為其夫君燒火煮飯。玉帝知道后,非常生氣,就將夫妻倆封為“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后來,灶王奶奶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就經常借上天庭的機會偷偷帶些吃的東西分給百姓,玉帝知道后,下旨只準女兒、女婿每年臘月二十三回天宮一趟。此后,民間就有了每年臘月二十三進行一次大掃除,晚上祭灶,送灶王爺、灶王奶奶回天宮,到了正月初一五更,再將他倆接回人間的民俗。
年畫感動朱元璋
本次展覽的第二部分“戲出·傳說”中,展出了許多以中國戲曲文化和廣泛流傳于民間的歷史傳說、典故為素材的年畫。其中一張來自楊家埠的“民子山”年畫,據說與山東楊家埠年畫起源有著密切的關系。
相傳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某一天回首崢嶸歲月,忽然想起自己當和尚時,曾到山東沂縣化緣,結果無人施舍,幾乎餓死。他越想越生氣,惡狠狠地說了句:“山東沂縣不留!”并命大將常遇春率兵屠戮山東。常遇春大驚,以為朱元璋說的是“‘一’縣不留”,可圣旨難為,只好照做。臨行前,劉伯溫指點常遇春:“灘河邊上不飲馬,常嶺埠上不扎營”。結果,常遇春帶兵至了濰縣,不小心就扎營常嶺,飲馬濰河,結果許多士兵染上瘟疫死了。后來瘟疫到處傳播,使得山東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朱元璋只得下令從外地移民,重振山東。洪武二年,楊家自四川梓潼縣遷居山東濰縣重拾年畫手藝,畫了一張名為“民子山”的年畫,后來這張“民子山”年畫傳到了朱元璋手上,看到此畫,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朱元璋就動了憐憫之心,下詔不再跟山東人過不去,而“民子山”年畫也被認為是濰縣楊家埠年畫的鼻祖。
正月初三“老鼠娶親”
展覽的第三部分——“民生寫真”展示了大量直接刻畫農村生活、表現農民樸實文化觀念的年畫作品,出自平度的《老鼠娶親》年畫就是其中的代表年畫之一。
“老鼠娶親”是中國年畫中最常見的題材,在這張年畫中,描繪了老鼠娶親的場景,其中有的老鼠在敲鑼打鼓、有的老鼠在舉著“喜旗”,有的老鼠在抬喜轎。“老鼠娶親”是流傳民間的民俗故事,相傳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大日子,會聽到老鼠吱吱叫的聲音,為了不打擾“老鼠娶親”的好事,大家都會盡量提早熄燈就寢,并且在家中的廚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鹽、糕餅與老鼠共享新婚的歡樂和一年來的收成,如果這一天你沒有和老鼠打好交道,將會惹出“打擾老鼠一晚,老鼠打擾你一年”的麻煩。
正月初四鯉魚拜年
中國百姓每逢年節喜事,講究良多,尤其注重講吉利話,這在民間被稱為“討口彩”。在這類“討口彩”的年畫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年年有余(魚)”年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和“余”諧音,所以魚象征著富貴、富裕。在我國廣為流傳的年畫和吉祥圖中,經常有魚出現。年畫和吉祥圖中的魚大部分是鯉魚或金魚,因為“鯉”和“利”諧音,金則表示財富,所以它們就常和生意聯系在一起,用來象征在生意中受益和賺錢。
中國傳統民俗中,就有新年初四,以活鯉魚拜年的傳統。那一天,從早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條用紅頭繩吊起的生猛鯉魚,到各家門口叩拜,一邊拜,一邊唱鯉魚歌:“鯉魚鯉魚合合口,金銀來到手。鯉魚碌碌眼,百病無侵犯。鯉魚頭,祝你全家福祿壽。鯉魚腮,長年興旺永無衰。鯉魚鱗,生意興隆多利潤。鯉魚腸,米頂到梁。鯉魚游,祝你今年起高樓。鯉魚心,朝進白銀晚進金。鯉魚蛋,餐餐九味(菜)白米飯。鯉魚擺擺尾,年頭好到年尾。大生鯉,大生鯉,今年好運屬于你!”
(編輯:孫菁)
· | 鐘馗這個人為什么能夠成神? |
· | 年畫成收藏民間藝術品人士新寵 |
· | 國家圖書館藏年畫精品首次公開展出 |
· | 綿竹孝德鎮年畫村:小年畫 大生意 |
· | 蛇年新春奉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