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宗白華先生一起散步 教我們如何建立審美態度
自1981年以來,宗白華先生所著的《美學散步》已出版多個版本,初版重印30余次。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近60年傾心美學的思考,它在散步中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在宗白華先生那里,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愿意回到北大,在未名湖畔,與宗白華先生一起散步。哪怕只是跟隨他身后,遙望他的背影。凝聚先生一生心血、學問,至少已經重印了30次的《美學散步》,初版于1981年4月。5個月之后,我到北大讀中文系。那時候經濟拮據,看書多是從圖書館借,沒有收藏這本書。30年后,重讀《美學散步》第30次印刷的版本,看目錄前面黑白照片,遺憾為什么當年沒有機會與先生相遇。雖然先生住朗潤園,離中文系女生的宿舍31樓距離較遠,但先生在未名湖邊散過步,有照片為證。未名湖畔的宗白華先生,坐在一張長椅上,布衣,冬天的打扮,一頭白發,手里拿著一頂帽子,面向湖水。如果不是熟人,自然不會認出,這個面朝靜水、若有所思的普通老頭兒,就是學貫中西的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
當年,我在園子里見過另一位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他在家門口曬太陽。宗白華先生到燕南園,在朱光潛先生家里和另一位著名人士茅以升先生三位有過合影,這張照片也收入了《美學散步》。
那時候年少,我剛從中學步入大學校園,見識有限,雖然上過美學課,知道朱光潛、宗白華都是人物,但少年人狂妄,沒覺著他們有多么了不起,以為還有更高的高山。
30年后,我只能想,沒跟先生一起在未名湖邊散步,走過他曾經散步的地方,那么,跟他一起在美學里散過步,也算三生有幸。
與先生一起“美學散步”,羨慕先生深厚的國學、西學修養,為先生能夠站在東、西方哲學、美學的高度指點中國傳統文藝的精髓、比較中西文藝傳統的異同所嘆服,也為先生優美的漢語表達所折服。先生生長于清末民初,既接受過嚴格的中國傳統文化訓練,同時也到哲思發達的德國留學深造,深諳西方哲學、美學的真諦。而且先生還是一位詩人。正是這些特殊的背景,使得凝聚了他一生學術精髓的《美學散步》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韻律,既厚重又空靈,閃耀著東方文化的性靈與蘊藉,空山絕響,不可復制。
以先生的學養、見識,他完全有能力完成一部開創時代的《中國美學史》,給后人留下一部系統梳理中國美學的巨著,但這部已于上世紀60年代列入撰寫計劃的美學史,最終未能像朱光潛先生獨立完成的《西方美學史》那樣成書出版,實在是中國美學界的憾事。據他的學生回憶,未能成書的原因在于合作者的意見分歧,學術立場不同,而先生不肯妥協。不妥協的內容,包括他和湯用彤先生都強調中國美學應該從更廣泛的背景上搜集資料,比如考古學新發現;湯先生甚至認為,包括《大藏經》中有關箜篌的記載,也可能對美學研究有用。宗先生同意湯先生的見解,認為一些文人筆記和藝人的心得,雖然片言只語,也偶然可以發現精深的美學見解。編寫《中國美學史》的工作,由于參加者出現了意見分歧,沒有按照宗先生重視藝術實踐的精深見解和湯先生關于佛教的美學思想的研究方法去嘗試,終于使《中國美學史》的編寫一拖再拖乃至流產,只留下一堆資料。學術家以修史為榮、為理想,先生具備了條件卻沒有最后完成,是需要勇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先生是在以他自己的學術堅守闡釋中國傳統藝術“留白”的真義啊。1986年,先生以89歲高齡辭世,一部詞句典雅優美、充滿詩性、洋溢著東方中國美學理智的巨著,因為先生不為瓦全的學術堅持而成為海市蜃樓,給后人留下無窮的不無遺憾的想象。
在《美學散步》中散步,我把《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看作先生準備撰寫《中國美學史》的提綱。關于中國美學史的特點和學習方法,先秦工藝美術和古代哲學文學中所表現的美學思想,中國古代的繪畫美學思想,中國古代的音樂美學思想,中國園林建筑藝術所表現的美學思想,先生已經在文中有了初步概述。文后注釋,這篇文章發表于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文藝論叢》第6輯,那時先生已經82歲高齡,一定清楚自己已經不可能完成構想過無數次的《中國美學史》了吧?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