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音樂界座談李長春在考察廣州交響樂團時的講話精神
2011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視察廣州交響樂團時指出,培養造就“形神兼備”的優秀指揮家是提升交響樂團水平的關鍵,要充分發揮我國交響樂團在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積極借鑒西方交響樂團的成功經驗,促進我國民樂樂團的改革提高,實現民樂交響化。2011年12月19日,本報全文刊發了李長春同志的講話《博采眾長 推陳出新 促進我國交響樂繁榮發展》。
為貫徹落實李長春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廣東省文化廳近日舉行專題座談會,研討推進民族音樂的改革和發展,促進交響音樂繁榮發展的思路和舉措。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李長春同志的重要講話對廣東乃至全國的交響樂、民樂事業的發展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通過學習講話,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大力發展交響音樂和民族音樂的信心。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指出,李長春同志為促進我國交響音樂和民族音樂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廣東的音樂人要積極進取,不僅有信心更要有決心,努力取得新突破,廣州交響樂團要敢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廣東民族樂團要勇于擔當起振興民族音樂和廣東音樂的重任。
與會的院團長、藝術家和專家紛紛暢談了學習體會和認識。大家認為,幾十年來能登上國際音樂殿堂,為國內外普遍接受的中國交響樂作品僅《梁祝》《黃河》《紅旗頌》等屈指可數的幾部,目前需要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耳熟能詳、旋律優美的作品,同時也需要能在國際上摘得音樂大獎的作品,其關鍵在于創作;當前音樂界的一些評獎和創作過于偏重表現技巧,不能盲目地只突出技巧,追求“現代”,《梁祝》與《黃河》等之所以廣受歡迎,正是因為這些作品有著濃郁的中國風格;作為發展民族交響樂的基礎性工作,可以先把民族音樂通俗化,將群眾熟悉的流行音樂編配成民族管弦樂,避免一開始就是大部頭作品,中小作品更為市場歡迎;如何表現民族音樂的恢宏氣勢,解決低音不足的問題,可以借鑒西洋器樂“洋為中用”,要系統地探索民族器樂的搭配規律;逐步形成民族樂派,需要挖掘民族音樂的“厚土”。與會人員還就音樂創作規劃、機制、宣傳推介等提出了建議。
通過深入的討論,大家對今后發展交響樂和民族音樂達成了許多共識。大家普遍認為,現在是包括音樂在內的文化建設繁榮發展的大好時期,要認真學習貫徹李長春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著力振興廣東音樂,打造交響樂和民族音樂的一流品牌。廣州交響樂團和廣東民族樂團作為保留事業體制的兩個院團,要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提升實力和擴大影響:交響樂團要在制度、曲目、指揮、人才等方面加強建設,向世界名團看齊,在國內外舞臺上高水準演繹中外名曲,進一步提高藝術水平和實力;民族樂團要從創作入手,加強宣傳推廣,擦亮叫響品牌,重振廣東音樂。同時,會議還提出了具體舉措,如廣東省文化廳近期召集作曲家舉辦以“振興廣東音樂”為主題的座談會,著手策劃舉辦廣東音樂晉京演出,采取征集或約稿方式促進交響音樂創作,創辦“廣東音樂周”品牌活動等。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