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秦檜可以被扶起嗎?——也說為秦檜立坐像事件
“秦檜坐起來了”——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展出一尊秦檜坐像的消息連日來不脛而走。幾年前,一位藝術家以“跪了492年,我們想站起來喘口氣了”為名,將秦檜跪像改成站像,曾引起激烈爭議。如今,同樣的爭議被再度攪起。反對者義憤填膺,力挺者振振有詞,更多聞聲而怒的公眾甚至沒有耐性去分辨這兩件事,一股腦將其糾結起來清算。據某媒體最新報道,博物館方面日前終于迫于壓力撤去了坐像并將其“永久封存”。然而爭議與反思卻無法因此塵封。其實,無論昔日還是今天,無論站著、坐著還是封存,秦檜被藝術家從跪姿扶了起來是個事實,也是問題的焦點和爭議的癥結。
在秦檜被扶起來的諸多理由中,藝術家曾聲稱:“為了呼吁現代社會要重視人權和女權?!彼坪躅H有道理,可為何扶不起公眾心中“跪著的秦檜”?
其中的關鍵,恐怕源于人們對秦檜的認識。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十大奸臣之一的秦檜,于國家危難之時,構陷殘害抗金名將岳飛,并竭民膏血成國之巨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鑄像”既是藝術之舉,也是道德評價和構建。在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古代中國,以德治國、德主刑輔是維系社會的重要手段?!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強調以道德來引導、用禮制去同化百姓,才會使之知廉恥而懂理法。在中國古代文化背景下,以“跪禮”來謝罪,作為人民群眾樸素的情感表達和倫理需求,具有當然的合理性,也影響了那時道德倫理的建設。
也許最初秦檜跪像還有現實和個體的指向,帶有社會審判的意味,并不符合現代某些觀念。但是,對強調象征性的雕塑藝術來說,凝瞬間而鑄永恒,“瞬間”限于當時,“永恒”延續至今。在經歷千百年后,該跪像早已成為一種超越個體對象的表達,一個民族倫理情感的普適性符號。其內涵就是,忠義愛國必流芳百世,貪腐賣國必遺臭萬年。
用理法規約考量社會秩序、公民行為是文明社會應有的自覺意識,也是法制社會不可或缺的尺度。但是,用現代人權觀念去解讀傳統情感,用起源于西方的人權思想套用中國人文傳統,其生硬牽強也必然導致理論與情感缺陷。打著現代人權的旗號,把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逆反和顛覆作為藝術的“創意”,無疑荒唐之至。秦檜跪像早已符號化為道德教化之反面典型,某些藝術家非要為已符號化之個體“招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不適宜;不加區分地移置人權理論到藝術領域,無視藝術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心理、很難用理性衡量的特點,更不奏效。在羅丹創作的被譽為“丑得如此精美”的雕塑《歐米哀爾》中,老妓被刻畫成脊背佝僂、乳房干癟、皮囊蹙皺、四肢枯殘,難道是對人權對女權的不尊重?以不適宜、不奏效之舉,去顛覆傳統道德中的正面價值,其指向虛幻的創意豈止是“莫須有”。
千百年來,人們對秦檜的鞭撻、聲討、譏諷幾乎沒有中斷,以此為題材的傳說以及各種藝術形式不計其數。明朝的“分尸檜”,以及后來演化為油條的“油炸檜”,都表達了民眾對這一奸臣的痛恨。時遷歲易,這種痛恨漸漸成為一種道德規約。這也是秦檜跪像依然存在的現實意義。書寫歷史是為昭告未來。試問,今天有什么力量足以將這飽蘊民族價值取向、情感倫理與藝術內涵的一“跪”扶起?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