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浮躁,清風拂面——記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
12月2日,北京,突降瑞雪。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美術作者和美術愛好者齊聚中國美術館,參加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楊承志與張彥、姜昆、王明明、楊曉陽、何家英、劉健、張旭光、馬書林等出席展覽開幕式。
本次展覽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展覽共收到作品9127件,經過嚴格評審,精選出包括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粉畫、漆畫、雕塑、綜合材料等各類美術作品526件,其中優(yōu)秀作品128件。這些作品中既有青年美術家從生活中提取出的現實主題,貼近時代風尚,也有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深化,充分表現出新世紀、新時代背景下青年一代對革命歷程、革命成就的理解;既有對田園風光、自然景物的抒情性表達,歌頌當代美好生活,也有緊跟發(fā)展、緊隨時代,對當代城市生活、都市景觀的貼切描繪,通過視覺藝術展現了今日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既有對個人感情、自我感受的激昂抒發(fā),顯示出當代青年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也有對人文情懷的持續(xù)挖掘與深入探討,生動呈現了青年美術家的藝術風采。
對現實的關注、對自身感受的尊重以及真誠表達是本次展覽作品的一大特色。一批反映一線產業(yè)工人、農民工和表現身邊生活點滴以及描繪新疆、內蒙古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作品,展現了以“70后”為主要創(chuàng)作群體的參展作者,并沒有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娛自樂,亦沒有在歷史與時代壓力下的凝重,而是自信真誠地發(fā)出內心的聲音,這其中或許略帶青澀,但視角和構圖等形式語言的創(chuàng)新,被一些展覽評委稱為:越過浮躁,為當代中國美術吹入一股清風。
全國青年美展是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展覽。1957年和1980年,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成功舉辦,涌現出張欽若、羅中立等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美術家。如今,他們已成為我國美術創(chuàng)作隊伍的中堅和骨干力量。2008年,中國美協重啟“全國青年美展”項目,旨在推出當代優(yōu)秀青年美術人才、推進具有深刻價值的美術創(chuàng)作,并明確了每3年舉辦一次的辦展方針,使之常態(tài)化、制度化,營造有利于青年美術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機制,更好地發(fā)掘、培養(yǎng)美術新人,為廣大青年美術愛好者施展才華、展示技藝搭建平臺、提供機遇。
哈爾濱大學教師李百鳴是第一次參加全國青年美展,“我的作品第一次掛在中國美術館的墻上”。從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欣喜。同樣是第一次參加全國青年美展的浙江蒼南美術作者,也非常興奮地對記者說,自己專程從老家趕來參加展覽開幕式,并謀劃自己下一個在中國美術館的群展。而出身農村、自學成才的畫家徐國雄,最渴望的就是與更多的青年美術作者有面對面的交流機會。看著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作者站在自己的畫作前久久不愿離去,并熱情地與關注他們畫作的觀眾交流切磋,這種場景最好地詮釋了全國青年美展的價值所在。而這些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實,就在于在其背后有一些人在不斷為青年美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探索與努力著。
據了解,中國美協歷來重視青年美術工作,組織專家課題組對“80后”、體制外青年美術家創(chuàng)作隊伍進行專項調研,了解其生存、創(chuàng)作現狀,制定相應的措施和解決方案,并積極推行“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舉辦“全國少數民族青年美術家創(chuàng)作高級研修班”,針對本次展覽選拔青年美術骨干舉辦專題研修班,組織青年美術家赴各地寫生創(chuàng)作。這些努力最終轉化為一種推力,促使包括美術院校、創(chuàng)作機構、自由職業(yè)美術家等在內的青年美術工作者和全國各族青年美術家踴躍參與、熱烈響應全國青年美展,更重要的是,一系列舉措促使青年美術家放平心態(tài)、沉潛創(chuàng)作、追求創(chuàng)新,重塑藝術理想與精神追求,并為他們創(chuàng)作出真正屬于時代和人民的藝術佳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圍與條件。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