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創建70周年紀念大會 李長春致信
中國人民對外廣播事業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創建70周年紀念大會在京舉行
李長春致信祝賀 劉云山出席并講話
中國人民對外廣播事業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創建70周年紀念大會3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出席大會并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國務委員戴秉國,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出席大會。
李長春在賀信中向全國對外廣播系統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全體同志表示熱烈祝賀和親切慰問。他說,70年來,中國人民對外廣播事業已經成為中國感知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打造國際一流媒體,這對我國對外廣播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希望全國對外廣播系統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深入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改革創新、開拓進取,適應國際傳播的特點和要求,著力在增強對外新聞宣傳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在提高新聞信息的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上下功夫,在擴大國際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媒體,努力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劉云山在講話中指出,70年來,幾代對外廣播工作者以對黨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對事業的熱愛,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廣泛傳播中國聲音,架設與世界交流溝通的橋梁,推動對外廣播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為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樹立中國良好形象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堅持開放辦臺、改革立臺、創新強臺、人才興臺,作用日益突出、影響越來越大,成為我國對外傳播的主陣地和排頭兵。在新的起點上開創對外廣播事業新局面,必須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圍繞構建現代國際廣播體系,把握正確導向,遵循傳播規律,在加強內容建設上取得新成效,在發展新媒體新業務上取得新進展,在拓展傳播渠道上取得新突破,不斷增強傳播能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劉云山強調,新形勢新任務賦予對外廣播事業新使命新要求。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更好地向世界介紹中國、展示中國,充分展現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國家形象。要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講究傳播藝術、提高傳播水平,不斷提升中國聲音的話語權和感召力。要進一步增強發展意識,統籌無線廣播與在線廣播,統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統籌內容創新與技術創新,打造影響廣泛的國際一流媒體。要進一步增強合作意識,創新方式、拓展渠道,努力擴大中國廣播節目的覆蓋范圍和世界影響。要進一步增強人才意識,著力建設一支適應對外傳播需要的高素質專業隊伍,為做大做強對外傳播事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蔡赴朝也在會上發表講話。他指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要充分發揮對外傳播主力軍主陣地作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基礎設施建設與內容建設并重、體制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并重,加快打造國際一流媒體,努力提高國際傳播能力,不斷開創對外傳播新局面。他要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圍繞構建國際傳播體系,貫徹外宣“三貼近”原則,堅持改革創新,加快完善全球采編播網絡和節目內容建設,推動對外廣播事業科學發展。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王庚年在會上發表講話說,國際臺將按照中央總體部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開創國際廣播事業新局面。一是加快推進現代綜合新型國際傳媒建設,在國際輿論新格局中發揮引領作用;二是加快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在國際輿論新格局中發揮骨干作用;三是加快推進國際傳播內容建設,在國際輿論新格局中發揮主導作用;四是加快推進傳播機制創新,在國際輿論新格局中發揮推動作用。
中央有關部門和中央主要新聞單位負責人,對外廣播工作者代表,外國駐華使節代表以及外國聽眾代表等共700多人參加了紀念大會。
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用日語廣播,標志著中國人民對外廣播事業的創立。目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使用61種語言全天候向世界傳播,是全球使用語種最多的國際傳播機構,擁有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和手機等五種媒體傳播手段。2011年,每天累計播出節目3000多小時,全年收到境外聽眾來信預計超過300萬封。
(編輯:曉婧)
· | “南海之聲”開播 覆蓋南海海域及周邊國家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