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文藝界喜迎第九次文代會、第八次作代會召開
讓文藝的光芒灑向大地
——文藝界喜迎第九次文代會、第八次作代會召開
“幸逢十月小陽春,文藝大軍聚京門。老鳳新雛齊唱和,帥男靚女舞繽紛。”97歲的文壇大家馬識途以這樣的詩句歡呼盛會的到來。
11月22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北京拉開序幕。“文代會”、“作代會”正在成為這段時間網絡和其他媒體上的熱詞,引得社會各界投來關注的目光。代表們的駐地,正在成為關心中國文藝事業發展的有識之士心中的殿堂。
隨后的幾天,參加文代會的1545名代表、29名特邀嘉賓以及參加作代會的977名代表、11位在臺灣地區及海外華人華僑中享有聲望的華人作家一道,集中評點中國文藝事業歷經五載光陰而獲取的好收成,更把視線投向未來,收拾行囊,重新上路,開始新的征途。
五年來,文藝界始終牢記黨和國家的囑托,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以作品說話,記錄著時代變遷的每一次心跳。祖國的土地上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文藝界同仁奮進的身影。
在迎接慶祝宣傳黨的十七大、改革開放30周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建黨90周年的熱烈氛圍中,文藝界引吭高歌;在香港澳門回歸10周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等紀念活動中,文藝界全力以赴;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期間,文藝界加油鼓勁;在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自然災害等重大災害的現場,文藝界堅守一線……
正是因為始終與時代變遷的步伐保持一致,始終堅持到生活中去汲取創作的養料與激情,始終堅持讓文藝的光芒灑向大地,文藝界的聲音傳得越來越遠,文藝的作用發揮得越來越充分,文藝工作者也越來越受到人民的尊重。
“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的持續開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感受到黨的溫暖和藝術的魅力。無論是邊關哨所,還是鬧市工地;無論是江南小鎮,還是茫茫林海;無論是偏遠村寨,還是企業廠礦,都留有藝術家們的足跡,都傳頌著他們的精湛演出帶來的歡笑與感動。共和國的文藝工作者以這樣的方式,親近大地,親近人民。據統計,從2005年底到2011年初,僅中國文聯及所屬的文藝家協會就派出232支慰問團隊,1萬多人次知名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參加“送歡樂、下基層”活動,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直接受益群眾達1000多萬人。
下基層體驗生活,拓展創作的視野與寬度,已經成為中國作家的必修課。五年來,中國作協組織57批作家深入基層一線采訪采風,累計參加的作家達1190人次。他們收獲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并通過自己精妙的構思和精到的筆墨,向社會奉獻出一批又一批接地氣、有力度的佳作。
文藝工作者與人民的關聯越發緊密,文藝創作數量呈現“井噴”的態勢,文藝創作隊伍持續發展壯大,中國文藝正以風風火火的姿態走向世界……這些都是文藝界向國家和民族交出的精彩答卷,更是文藝界揚起前進風帆的不竭動力。
“弘揚正氣當勤奮,抑止邪風要認真。莫做‘錢奴’隨鄙俗,中華兒女鑄雄魂。”馬識途老先生還對祖國文藝事業的接班人提出了期許。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文化改革發展進行了戰略部署。當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現階段文化建設的主題,也是當前文藝工作的中心任務。文藝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必須快馬加鞭,以飽滿的熱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為時代立傳,為人民立言。
“這是一個大文化的時代/大家等待檢閱/等待民族的檢閱/等待春的檢閱。”詩人商澤軍以這樣的文字,表達出了文藝工作者的信心與豪情。
(本報記者 王國平)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