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莫給健康網絡文化建設添堵
“新聞的底線是真實,當你們?yōu)榱私疱X捏造事實污蔑攻擊的時候,你們失去了人的底線。”日前,某知名女演員針對搜狐對其“陪睡換角色”的不實報道作出了這樣的回應。她質問,“隔著網絡——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人們就可以暴力、淫穢、為所欲為,而不受任何法律和道德的約束?”短短一天時間,3萬多新浪網友參與轉發(fā)、評論,關于如何建設健康的網絡文化等老話題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熱點。搜狐雖已致歉并刪除有關報道,但此事的標本意義,頗值得深思。
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媒體以其快速、海量、互動、草根等特點,已成為人們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徑。然而,伴隨著網絡媒體追求時效性的傳播特點,也給新聞的真實性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一些網絡媒體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并沒有做好準備,總是因為種種利益的驅使而底線失守。近年來,諸如“女大學生狀告爸爸的吻”、“家庭連環(huán)悲劇豬吃娃”、“美國醫(yī)生操刀換人頭”、“金庸被去世”、“魯迅作品大撤退”等假新聞,總是會在網上引發(fā)無數人“圍觀”,對新聞當事人和網民造成困擾,雖然有關部門曾采取很多嚴厲措施加以治理和處罰,但類似事件卻從未絕跡。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點。其一,一些網絡媒體為了追求高點擊率,不在提高新聞的內在價值和做好信息服務上下功夫,而是盲目追求新、奇、怪、異、特,以達到嘩眾取寵或聳人聽聞的效果。其二,目前我國商業(yè)網站營利模式模糊,網上廣告還是許多網站營利的重要渠道,網站訪問量的多少又決定了廣告價位的高低,所以,一些網絡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片面追求新聞的轟動性與吸引力,故意炒作一些沒有事實依據的虛假報道。其三,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較完善的網絡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網絡新聞業(yè)務活動,造假者往往得不到法律的懲處,假新聞被人揭穿后,刊發(fā)假新聞的網絡媒體卻很少站出來承認和糾正錯誤,不久之后就故態(tài)復萌。
發(fā)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適應互聯網快速發(fā)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是凈化網絡文化環(huán)境、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但到底如何更好地發(fā)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呢?竊以為,對于在健康網絡文化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網絡媒體來說,關鍵一條就是要堅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因為失去了真實性的新聞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法繼續(xù)生存。其次,新聞的“新”必須是建立在完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不允許有任何主觀臆想和推測的成分,更不允許無中生有、胡編亂造,如果為了爭奪受眾的“眼球”,一味地追求轟動效應,勢必會陷入制假販假的泥潭。此外,網絡媒體還要加強行業(yè)自律和行業(yè)監(jiān)管,提高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和素質,規(guī)范網絡新聞報道行為。
有鑒于此,《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作了專門部署,強調發(fā)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日前也印發(fā)了《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guī)定》,要求新聞機構建立健全內部防范虛假新聞的管理制度、糾錯和更正制度,完善虛假失實報道的責任追究制度。相信在這一系列舉措的規(guī)范和指導下,在眾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網絡媒體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網絡文化建設定會逐步邁上健康向上的軌道。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