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二為”和“雙百”——我國文藝創作呈現全面繁榮景象
新華網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白瀛、廖翊、璩靜)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步把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文化體制改革日益推進,文化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空前活躍。文藝工作者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三貼近”原則,創作出一大批優秀作品,文學藝術事業呈現出健康發展、全面繁榮的景象。
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
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中國作協于2010年開始實施“作家定點深入生活”制度。參與定點的作家,深入縣級以下基層單位,涵蓋農村、農場、山區、牧區、民族自治區域、工礦企業等。入選作家計劃創作的選題包括歷史、文化、生態、民族、農村生活、紅色歷史等多個方面,既體現了弘揚主旋律、積極向上的基調,又確保了題材風格的多樣性。
2010年第一批定點深入生活作家擬創作長篇作品19部,其中王昕朋的《北京戶口》、葛水平的《匠人》、薛舒的《問鬼》、霍竹山的《秦直道野人》、陳鐵軍的《涂炭歌》、曾哲的《大遷徙》等長篇小說,布仁巴雅爾的長篇報告文學《牧歌草原日出早》,楊勇的組詩及筆記小說《農事詩》,于曉威的系列短篇小說等皆已創作完成。
作家李迪在定點深入期間七赴定點地丹東看守所,兩次在看守所過春節,他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丹東看守所的故事》出版后深受好評。作家胡冬林在長白山定點體驗生活期間,“基本過著半個森林人半個寫作者的生活”,但“這收獲巨大并樂在其中的生活與創作方式徹底改變了從前沉悶的城市生活”。目前,胡冬林已創作出十余萬字的散文,在《人民文學》《十月》等報刊發表。作家薛舒在上海周邊的農村定點,不僅參加各類文化下鄉活動,也在村委會蹲點,走家串戶,親見了新農村建設中的優越和弊端,并將采集的眾多素材構筑為長篇小說《問鬼》。
2011年第二批定點深入生活作家擬創作長篇小說14部,截至目前,王松的長篇報告文學《八月槐花香》、徐剛的長篇人物傳記《先知有悲愴——追記康有為》都已付梓出版并召開研討會,作家郭嚴隸、曾小春、薛媛媛已完成初稿,作品也將于近期出版。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國作協組織開展了“走進紅色歲月”采訪采風活動,組建6個采訪采風團近百名作家分赴河北西柏坡、江西井岡山、江西瑞金、湖南韶山、貴州遵義、陜西延安等地,尋訪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歷史足跡。至目前,大部分作家已完成相關選題的創作,部分作品發表或出版后受到評論界的關注和好評,如關仁山的《信任——西柏坡紀事》、張品成的《紅藥》、楊少衡的《地下黨》、馬步升的《革命切片》、降邊嘉措的《這里是紅軍走過的地方》、胡啟明的《韶山:中國特別支部》、陳啟文的《為了聽到人民的聲音》、峭巖的《遵義詩筆記》、王劍冰的《走進那個歲月》等。作家王松在參加“走進紅色歲月”之后,以江西贛州的革命歷史為背景,完成共計40萬字的11篇中篇小說,在全國各大文學刊物上集中發表,其紅色題材長篇小說《紅》出版后更廣受關注。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