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由中影集團領銜出品的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片《建黨偉業》6月15日在全國上映。這是中國電影界向黨的90華誕敬獻的一份厚禮,也是中國電影人以莊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叩問歷史的一部誠意之作。
虔誠走近黨史
2009年,影片《建國大業》作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給予中國電影工作者巨大的鼓舞和啟示。當影片還在熱映中,一個宏偉的選題便浮現在韓三平、黃建新等主創人員的腦際——用電影藝術手段表現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恢弘歷史圖景,向2011年黨的90華誕獻禮,這便是影片《建黨偉業》的創意緣起。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共一大的召開,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開創了民族復興的新紀元。這段歷史燃燒著革命的激情和青春的熱血,洋溢著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令人激動、令人振奮,但難度也可想而知。
籌備伊始,影片的主創人員便大膽設問: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共產黨?歷史為何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這既是一個藝術命題,同時也是一個歷史命題。經過認真的思索和充分的論證,影片決定采取更宏觀的方式來詮釋這段歷史,不僅僅要關注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一重大事件本身,還必須呈現出一定的歷史縱深,對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背景和歷史邏輯給予展現,從中找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影片始終抓住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條主線,力求完整而準確地呈現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條件,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工人階級的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階級基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奠定了充分的組織基礎。在這一總體性的創作思想引導下,懷著對歷史的敬畏之情,編導一頭扎進卷帙浩繁的各類著作之中,仔細研讀了上千萬字的歷史資料,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事件中大膽取舍、精心選擇,進行必要的藝術提煉和加工。
劇本的創作過程艱辛而漫長,但主創人員不覺其苦,自始至終被強烈的表達欲望和創作激情所包圍,不停歇地思索、不間斷地嘗試,同時也一而再地被震撼,他們為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自強所付出的艱苦努力和不懈探索而感動,為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青春熱血所感染,為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格魅力和高遠情操所震撼!一片赤誠傾注筆端,劇本經數十次修改最終成型。
忠誠書寫魂魄
《建黨偉業》的拍攝計劃一經公布,便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廣大的電影工作者引以為豪的光榮使命。
劇本創作進行到一定階段,影片的其他籌備工作同步展開。數十家影視機構爭先恐后要求加入影片的出品行列,其中有國有制片單位、民營影視企業,還有海外投資機構。他們紛紛表示,用電影作品表達電影人對黨的忠誠,是向黨的生日獻禮的最好方式。最終參與這部影片出品的機構達到30余家,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出品機構最多的全新紀錄。
眾多優秀的電影創作者主動請纓,強烈表達加入影片創作的美好愿望,不畏辛勞、不計報酬,只為表達一份對黨的熱忱。經過精心選擇,一批優秀的電影工作者迅速集結在《建黨偉業》的旗下。韓三平和黃建新繼《建國大業》之后再次挑梁掛帥擔任導演,并邀請陸川、李少紅和沈東三名優秀導演加盟,組成強有力的導演團隊。董哲、郭俊立和黃欣聯手擔任編劇,趙曉時掌鏡攝影,王丹戎擔任總錄音師,易振洲出任美術指導,許宏宇擔任剪輯,舒楠和馬上又擔任作曲,這個核心主創團隊承續了《建國大業》的優勢力量,又補充進必要的新鮮血液,不僅實力超群、優勢互補,而且異常團結、異常忠誠。
為了拍好這部影片,趙曉時、王丹戎等人不惜推掉待遇更為優厚的商業片約,為的就是將他們的全部智慧和能量奉獻給這部作品,不辱使命、不負觀眾。董哲、許宏宇等都是30歲左右的“80后”,他們熱愛中國電影,在電影藝術方面有著扎實的職業素養和豐富的創造力,同時又對這段歷史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熱忱。他們與前輩電影創作者的緊密合作,既保證了史實的嚴謹性和風格的莊嚴感,又更加接近當下年輕觀眾的欣賞趣味。他們表示,參與這部影片的拍攝是他們人生中的寶貴經歷,不僅是職業的歷練,同時也是一個思想洗禮的過程,從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身上獲得人生的升華。
同時,大量的優秀演員也為這部作品的巨大魅力所召喚,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加入影片創作的強烈愿望,以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2010年8月,影片在懷柔中影基地開機拍攝,拍攝的第一場戲即是嘉興紅船上召開中共一大的場景。當演員們飾演的一大代表們激昂地唱起《國際歌》,幾乎片場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眼含熱淚。正是在這份忠誠的信念支撐下,全體主創人員全情投入,同心同德,為《建黨偉業》這艘“紅色巨艦”的順利啟航捧出一片赤誠。
影片在制作層面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為還原歷史原貌,增強視聽感受,影片前后共搭建或改建特定歷史場景40余處,各種化妝造型400余個、制作各種歷史道具5000余件、各種人物服裝10000余套,先后參演的知名演員超過200名,動用群眾演員30000人次,拍攝過程耗時6個月,先后轉戰北京、易縣、天津、遷安、上海等處,并遠赴俄羅斯拍攝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和列寧演講的段落。影片共拍攝鏡頭1800多個,剪輯后鏡頭2300多個,制作電腦特效鏡頭400多個。
真誠澆鑄力作
在長達21個月的影片創作、拍攝和制作過程中,所有劇組成員都百倍努力、無私奉獻,克服了很多難以想見的困難,付出了很多不為人所知的辛勞,涌現出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影片拍攝階段,導演黃建新的母親正臥病在床,為了不耽誤影片拍攝進度,黃導強忍住對母親的掛念,全身心投入影片拍攝,幾乎拿不出時間去陪伴和照料遠在西安的母親。當剪輯和后期制作進行到最關鍵、最緊張的環節時,黃導母親突然病危,他火速趕往病榻前陪伴母親走完最后一程,一出病房便又拿起電話指揮影片的后期制作。匆匆處理完后事,黃建新便直接趕赴機場,第一時間回到北京的后期機房繼續工作。
2010年冬,影片正在浙江橫店的影視城內拍攝,遭遇當地十年不遇的暴雪,使得數十名演員滯留橫店,同時還有多名演員被困杭州機場,影片拍攝幾近停滯。當時,香港著名演員周潤發正在從杭州趕往橫店的高速公路上,因大雪阻斷公路汽車不能行進,周潤發一行人為不干擾影片進度,冒著頂天的寒風、踩著沒膝的大雪,沿公路徒步許久趕至橫店與劇組匯合,抖掉積雪便上妝拍攝。
演員廖凡在影片中飾演青年朱德,為拍攝好影片中的戰爭戲份兒,從戰馬上連續兩次意外墜落,最終導致肩部嚴重受傷,不得不采用微創手術,釘入12根鋼釘,至今仍在康復理療之中。
在影片后期錄音時,毛澤東的飾演者劉燁正在外地一古裝片劇組工作,作為男一號,戲份兒極重,而當時《建黨偉業》的后期工作也已緊張到刻不容緩。為此,劉燁幾乎犧牲掉個人的全部休息時間,白天在劇組拍戲,夜間搭乘航班回京直奔錄音棚,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臺詞的錄制工作之中,4天之內6次往返于北京和劇組駐地之間。
類似這樣的奉獻和犧牲劇組每天都在發生,不勝枚舉,但所有主創人員都無怨無悔,都以有機會在這部影片中擔綱角色為畢生榮譽。在影片公映之際,《建黨偉業》劇組全體演員、工作人員衷心地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認可,真正做到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最終確立起主旋律影片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成熟模式。
(編輯:李釗)